等着大同社一统天下。而后开始对外开拓,不断和藩国签订友好通商协议。打开了朝鲜市场,日本市场,控制整个南洋,南中地区。
尤其是环球舰队归来之后,民朝得到了全球贸易的地图,开拓了眼界。民朝海商不断的对外开拓,海上贸易的市场成倍增,短短十年增加了几十倍。
天下想要加入海贸的人,就必须要购买一艘海船,这就造就了造船10多年黄金发展时期,只要船造出来就能卖出去,许多造船厂的订单排到一两年之后。民朝每年都在增加几个造船厂,但即便是这样海船依旧供不应。
天津卫造船,建立于大同8年,厂长孙元化学贯中西,船厂建立之初,就能建造千吨级的宝船。
这12年造船厂更是不断的扩大,半个天津卫的海岸线都被他们用来做船坞,造船厂有大大小小15个船坞,每年能制造几十艘大型宝船,是天津卫最赚钱的作坊,也是整个天津卫最支柱的产业。
徐晨巡视天津卫造船厂的,正好就见到一艘千吨级货船下水,订货船的商贾显然非常着急,船刚下水没多久,确定了安全他就安排自己的水手,驾驶着这艘海船,去了天津卫码头。
徐晨有点惊愕道:“他们这么急?”
孙元化笑道:“他们急着赶往新大陆,现在天津会流传着一句话,一船货物一船金,意思说带一船货物去新大陆,就能换一船黄金回来。”
“这一年来,我即便把造船的价格提升了三成,但订单依旧在纷纷涌来,订单已经排到一年后了。”
“现在造船厂实行四班倒,几乎每隔几天就有艘货船下水,现在我们制造的最快的是千吨级的货船,从铺设龙骨到海船建造完成正式下水,只是需要两个月时间。”
而后孙元化自傲道:“去年我们的我们的盈利是200万两,今年到现在我们船厂已经赚了300多万了,年底盈利应该会超过400万年。”
不怪孙元化如此骄傲,这笔钱已经可以和明朝全年的税银相当,哪怕是在全球当中,这个收入也超过了绝大部分国家的税收。说天津卫造船厂富可敌国一点也不为过。
徐晨询问道:“现在你们有多少造船的工匠?”
孙元化道:“六千余人,每班有上千人。”
“造船的工匠你们如何解决?”徐晨继续询问道。
孙元化道:“我们和北海舰队达成合作协,他们退役的士兵,会进行三个月的培训,然后安排到我们的造船厂,水手本就懂一定的造船技术,经过三个月培训之后,已经可以算是熟练的工匠了,有北海舰队的帮助极大的满足了我们用工的需求。”
徐晨皱眉头道:“四班倒用人是不是太多了?要是造船业也没有这么兴盛,如此多的工匠又如何安排?”
孙元化迟疑道:“元首,现在整个民朝的造船厂到处都是抢的,只有人手不够,哪里有嫌多的。”
“而且现在我们民朝多了一个新大陆,需要的海船数量最起码在10年内还是在快速增长。”
但徐晨却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民朝的造船业本就发展很快,新大陆的出现,宛如烈火烹油,但这却未必是好事。
这让他想起一些不好的回忆,他记得自己小时候,一个行业忽然火爆,疯狂开工厂,产能急剧扩张,没几年就盛极而衰。
尤其是那首大街小巷的呼喊,“江南皮革厂,江南皮革厂,它倒闭了。老板黄鹤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
即便是几十年过去了,这对他来说依旧是记忆深刻。因为周而复始的次数太过多了。以至于连他都能总结出,发现新产业,疯狂扩张,产能过剩,极致的压缩成本。把产业做烂,热钱退出。这已经形成一个规律了,那些热情并不能发展产业,反而容易把产业给做烂了。
离开天津卫造船厂之后,他来到了天津卫,股票交易所。
天津知府高小四指着股票交易所内涌动的人潮笑道:“元首,这一年多来,光和新大陆有关的商社上市,就有15家,只要上市的商社要不了半年股票的价格就会翻一番。今年天津卫的税收可能会翻一番。”
要知道天津卫人口有七十万,在民朝境内算是前五这大城市,现在还能增加一倍的税收,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这是新大陆带来的奇迹,是西班牙殖民地庞大的市场和新大陆金山共同带来的奇迹。
这波财富的洪流,第一个进入的港口就是天津卫,承接了一个大陆的财富,即便是天津卫这样的大城市,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
现在高小四得意志满,打算趁着这一波财富的潮流,让天津卫也成为像京城那样的百万人口的城市。
徐晨听完只能无奈的苦笑了,他已经能看到结局了。但却很难阻止,一方面是人的贪欲起来了,根本不可能阻止的了,另一方面则是,这股浪潮对大同社也是好事。
原本大同社计划今年向新大陆移民一万人,但因为民间商船增多,移民的成本从150两降低到100两,移民数量也增加到3万。
而这还不包括民间自发的移民。很多了想要去金山淘金的,抵押上全部的身家。跑到了新大陆。甚至很多海船跑到了新大陆,水手都去挖金矿了,船长想回来都回不来,没办法,只能留在当地挖金矿了。
这股风潮可能会在未来带来危害。但却实打实的增加了几倍的移民数量。对大同社开发新大陆是一个绝对的利好助力。
想要让这股风潮降温,只有等容易挖的金矿挖光了。西班牙殖民地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也降低到,利润没有几十倍有那么疯狂,这股风潮才有可能会降温,在此之前徐晨能做的,只有叮嘱四海钱庄收紧贷款,即便是有贷款,也要有足够的抵押物。
大同历二十年(公元1643年)10月1日。
一列由扬州开往京城的蒸汽火车,如同钢铁巨龙,呼啸着行驶在平坦的原野上。巨大的车轮碾压着铁轨,发出有节奏的轰鸣,车头烟囱喷出的浓烟被疾风吹成长长的黑色飘带。
在一间装饰相对考究的包厢内,坐着由侯方域率领的东吁国留学生代表团。这些年轻人,多半是东吁国权贵子弟,其中更包括了“太子”朱由榔。他们基本是南明政权在中南半岛挣扎存续后,新一代的掌权阶层或后备力量。历经多年经营,杜麟征、沐天波等人终于在东吁国的根基初步稳固。
生存已不再是首要威胁,但如何发展壮大,成了摆在东吁高层面前的新难题。几经商议,即便内心对大同社充满复杂的嫉恨与畏惧,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大同社的文治武功,已远超历代中原王朝,其国力之强盛,如日中天,光芒刺目。
东吁不求能与之比肩,但至少不能被甩开太远。他们派遣子弟留学,深入学习大同社的发展经验,于是借此次藩王朝贡大会之机,东吁将这批精心挑选的年轻一代送往民朝,成为其第一批系统学习的“留学生”。
朱由榔趴在车窗边,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农田、村庄和远处如黛的山峦,脸上写满了惊异。“这便是大同社的火车?传闻可日行千里,果真名不虚传!”
与历史上那个颠沛流离、最终被缢死的悲惨命运相比,此时的朱由榔无疑“幸福”了许多,至少无需东奔西跑。
然而,他内心却充满失落。他虽顶着“太子”名号,但其父隆武天子在一系列令人失望的操作后,早已大权旁落,被杜麟征、沐天波、祖泽润等实权派架空,成了名副其实的泥塑菩萨。他这个太子,自然也毫无实权,好处是远离权力漩涡,行动相对自由,坏处则是壮志难酬,只能做个富贵闲人。
侯方域坐在他对面,闻言感叹道:“殿下,大同社发展之速,实乃亘古未有。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如今的中原,与十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大同社对待士绅固然严苛,但其发展工商、兴修铁路、鼓励实学的路径,却是对的。他们已然走出了一条与历代王朝截然不同的富强之路。我东吁若不想被时代抛弃,必须效仿学习。至少,这铁路一定要修,有了铁路,调兵遣将、镇压境内不服的土司便容易得多。还有钢铁、造船、纺织诸业,皆需发展,国家方能强盛。”
东吁国内大部分地区虽已臣服,但边远山区的土司时叛时降,始终是个隐患。有一个强盛的大同社作为活生生的榜样,杜麟征等人对于发展产业达成了共识,这才有了此次留学之举。
侯方域身上还带着更重要的任务:试探向大同社寻求贷款,帮助东吁修建自己的铁路系统。没办法,这个时代大部分国家都是农业国家,尤其是南中的小国积累本就不足,想要修建价格高昂的铁路。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只能求助于外部。
朱由榔自幼在传统农业社会的氛围中长大,后又长期处于逃亡和寄人篱下的状态,他的世界观仍停留在旧的框架内,对于发展工商、兴建铁路这些“奇技淫巧”之事,本能地缺乏兴趣。
他拿起一份在扬州买的报纸,指着上面的文章岔开话题:“侯先生,这报纸上都在议论徐晨将要退位,有说刘永会接任,也有说李文兵有望。徐晨,他真的会舍得放下这天下第一人的位置?”
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这在他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侯方域苦笑道:“殿下,徐晨此人,往往言行合一。他既公开表露此意,多半是真有意践行。但这毕竟是天下至高的权柄,能否真正放下,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断言。若他真能做到,那大同社所宣扬的‘公天下’,便算是有了最有力的注脚。”
禅让,这可是只存在于上古传说里的制度。他也想见到这个制度真正实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