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484章 ,大同社的根基与朱由检的面子

第484章 ,大同社的根基与朱由检的面子

第484章 ,大同社的根基与朱由检的面子

大同历二十年(公元1643年)11月25日,京城,农学院。

京城的冬日,寒风凛冽,但农学院食堂里却热气腾腾。朱由榔刚刚结束一上午的理论课,正对着眼前的饭菜狼吞虎咽。这倒不是学院的伙食有多精美,实在是上学以来体力消耗巨大,让他这个曾经的东吁太子也顾不得什么仪态了。

正当他埋头苦干时,肩膀被人用力拍了一下。抬头一看,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结实中年农家汉道:“师弟,别吃了!老师叫咱们去玻璃大棚那边,帮忙摘黄瓜,急活儿!”

此人就是朱由榔的师兄赵卓,每次看到他,朱由榔都觉得礼崩乐坏,他这个师兄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是个彻头彻尾的农家汉。

赵卓家祖上三代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他祖父是个农户,父亲是个佃户,如果真按历史线走的话,他和他的父亲大概率,沦为明末乱世的两具枯骨。

但大同社改变了这一切,不但提前结束了乱世,还历经十余年抗旱救灾,保住了北方大多数的人口。

赵卓父子在快饿死之前,等到分田地了,有了30亩土地,虽然旱灾依旧连绵不绝,但日子却逐渐好过起来,渐渐的能吃上饱饭。

尤其是赵卓这个农户的儿子也能上蒙学,不过他因为年纪大,也有可能真不是读书的料,几年学习下来,只起了一个扫盲的作用,日常读写不成问题,甚至字还写的很秀气,稍微复杂一点的运算不懂,复杂的文章也看不懂,所以没有考上中学,依旧跟他父亲一起务农。

但他种田是把好手,靠着自己蒙学的水准,能读懂《农经》各种土化肥都懂调配,各项农业新技术也学的快,他种的地产能比其他人高三成左右。

于是在他26岁的时候,被当地农场推荐成为了优秀农户代表,来到京城接受表彰,爬了长城,逛了紫禁城,而后被大同社安排进入农学院学习,现在已经是一位大四的农学学子了。

像他这样的学子在农学院为数不少,大概占据一半的数量,都是由每年的农业优秀代表入学,只要年纪没超过30岁,一般都会安排他们继续学习,而后毕业分配到各县作为从事农业相关的衙门和农场的技术员,场长等等,成为大同社新生代的力量。

而其他像钢铁学院,蒸汽学院,机械学院等纯应用的学院,普遍都有一半的学子是一线优秀的工匠,在学院这里接受再学习,再教育,而后作为技术员,在安排下到工厂里,这些工匠和农户也是大同社的根基,他们牢牢的深入到民朝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当中。

朱由榔一听,脸立刻垮了下来,咽下嘴里的食物,试图挣扎道:“师兄,我那篇《作物轮作概论》的笔记还没背完呢?”

赵卓一把将他拉起来,不由分说道:“实践就是最好的老师!光背书本有什么用?地里的活儿才是真学问。赶紧的,马车都在外面等着了!”朱由榔只能苦笑着放下筷子,裹紧袄,跟在这位精力充沛的师兄身后。

自从去年十月,他们这批来自东吁的“留学生”被分配到大明各地的学院,朱由榔的幻想就一个接一个地破灭。他原以为学院生活,不过是捧着圣贤书诵读。

可现实让他目瞪口呆,所谓学院里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粗糙的汉子。

钢铁学院的学生正在炼钢炉旁挥汗如雨,蒸汽学院的学生在作坊里拆装机器,铁道学院的学生更是要肩扛手抬沉重的铁轨。

这哪里有半分读书人的样子?

略一打听后,他觉得相比之下,农学院应该是最“风雅”也最轻松的,甚至脑补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画面。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沉重一击。第一个月的理论课结束后,实践课便接踵而至。

第一课就是学习四种农家肥的调制方法。当朱由榔终于明白“农家肥”究竟是何物,并亲眼看到、闻到那些原料时,他当场呕吐不止,了一个星期,才终于能戴着厚布口罩,强忍着不适开始动手操作。

那位严厉的农学老师好像盯上他一样,就把他当成了最好的劳动力,开荒、播种、施肥、除草……各种农活轮番上阵,简直把他当驴来使唤,他这一辈子吃过的苦都没有这几个月经历的苦难多。

两人顶着寒风,快步来到学院西南角的玻璃大棚区。这片由无数块透明玻璃拼接而成的农业建筑,占地足有二十亩,是农学院最引以为傲的资产,也是全院造价最高的设施,这20亩的玻璃大棚造价整整六万两。

当初震惊京城的反季节蔬菜,最早就是在这里试验成功的。随着技术成熟,大棚面积不断扩大,从最初仅供学院教师学员冬季尝鲜,发展到供应全院,如今更是与京城几家大作坊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了农学院少数能赚钱的项目。

“快点儿!”师兄赵卓催促着,掀开厚重的布门帘。一股混合着泥土和植物清香的暖流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外面的严寒,仿佛一步从隆冬跨入了暖春。两人赶紧脱掉笨重的外衣,走到属于他们小组负责的黄瓜种植区。

另一位学长周丹已经在那里忙活起来了,他抬头看到朱由榔,立刻喊道:“师弟,别愣着了!赶紧动手摘!玻璃作坊的马车就在外面等着呢,这次要一万斤黄瓜,天黑前必须装车!”

朱由榔瞬间眼前一黑,一阵天昏地暗,哀嚎道:“一万斤?平时不都是一千斤,一千斤地送吗?这次怎么要这么多?他们玻璃作坊是打算把黄瓜当新年贺礼满京城派送不成?”

周丹一边手脚麻利地将鲜嫩的黄瓜摘下放入身边的柳条筐,一边解释道:“没错,就是当年货!这不是过年了嘛,玻璃作坊、钢铁作坊这些大东家,都要给职工发年货。

咱们这反季节黄瓜,稀罕又好吃,可是抢手货!别抱怨了,他们生意好,咱们明年的实验经费和新玻璃器具才有着落。快动手!”

朱由榔叹了口气,认命地挽起袖子,加入采摘的行列。十几个农学院的学员,在这片温暖的玻璃穹顶下,化身为熟练的菜农,弯腰、伸手、采摘、放置,动作循环往复。从日头正中的中午,一直忙到夜幕低垂,窗外寒风呼啸,棚内却人人汗流浃背。

当最后一筐黄瓜过秤、装上车,听着马车辚辚远去的声音,朱由榔感觉自己的腰都快直不起来了,浑身像散了架一般。

而赵卓,周丹几人却是用毛巾擦了自己额头上的汗,稍微活动一下身体,就觉得恢复了一些精力,都有一种完成任务的高兴。他们看着已经软趴在地上的朱由榔摇头道:“师弟,你要多锻炼锻炼,就这么点活就累趴下了,我们农学生都是要下田地的,就你这身子板可不行。”

朱由榔快要哭了,你们这里是在教农业技术?这是把我当佃户用。

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几乎是爬回了自己的寝室。倒在硬板床上时,他连动一根手指头的力气都没有了。窗外是京城的万家灯火,窗内是他这个异国太子沉重的呼吸声。

大同历二十年,公元1643年12月30日。

京城已是银装素裹,年关的喜庆气氛弥漫在大街小巷。位于崇文坊附近的“民生报社”内,却依旧忙碌着最后的收尾工作。

社长朱由检,此刻正穿着一件半旧的袍,脸上带着一丝难得的笑意。他手里拿着一迭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对着报社里仅剩的几位编辑和排版工匠说道:“辛苦一年了,来,这是给各位的红包,提前祝大家新年安康。”

“多谢主编!”编辑们纷纷上前,恭敬地接过那份沉甸甸的红色。

悄悄用手一捏,厚度惊人,有人忍不住当场打开,发现里面竟是足足两个月的工钱,顿时激动得声音都提高了八度,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与此同时,报社的管事王承恩和王之心,正忙着给每位员工分发年货。年货不算奢华,是十斤腌制好的鲸鱼肉、一篮子新鲜的鸡蛋,以及几根水灵灵的反季节白萝卜。

在这冬日里,这几根白萝卜反而成了最稀罕的物事,没有门路即便有钱都买不到。不少编辑心里已经盘算好,年夜饭时定要将这萝卜摆在餐桌最显眼的位置,好让来访的亲戚们都瞧瞧。

待员工们千恩万谢地离去,报社里只剩下朱由检和王承恩、王之心三人。

朱由检看向这两位陪伴他度过最艰难岁月的旧人语气温和道:“承恩,之心,家里年夜饭都准备好了,要不,一起去我那里凑合一顿?”

王承恩脸上笑容躬身回道:“老爷好意,老奴心领了。只是犬子今日要从机械作坊放假回来,老奴也得回去张罗张罗,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个年。”

王之心也连忙附和:“俺家那小子也回来了,就不打扰您一家团聚了。”

天下安定后,他们两人都回到故乡,从本家亲戚中过继了品行端正的孤儿延续香火,然后带到京城,如今也算是有子送终,晚年有了依靠。

朱由检闻言,将特意留下的两个更厚实的红包塞到他们手中:“既如此,就不强留你们了。拿着,给孩子们买点新衣。祝你们新年安好。”

“多谢老爷!祝老爷新年万事顺遂!”两人没有推辞,恭敬接过。

送走二人,朱由检仔细检查了门窗火烛,这才锁上报社的大门,缓步朝家的方向走去。

除夕的傍晚,京城街道比往日冷清了许多,各种商队的马车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简陋的牛车驴车,上面载满了各种果盘,零嘴,糕点等年货。

街道两旁也不时有穿着全新衣的顽童,央求自己的父母购买南洋果脯,虽然大部分都挨了巴掌,但还是有一部分顽童的心愿得到满足。

这些年随着粮食不断增长,粮食危机解除,再加上大同攻占南洋,各种热带的水果开始在京城流行,当然以这个时代的物流体系,冷链肯定是做不到的。

但却可以把水果做成果干,果脯运到京城,这虽然依旧价格不菲,但通过海运能极大的减少物流成本,加上这个时代京城也是天下工钱最高的地方之一,在节假日倒也买得起一些过年用的果脯。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红楼:朕贵为天子,开后宫怎么了 激情年代: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 超品炼丹师:从照顾师姐开始炼丹 模拟:身化烈焰后,青梅后悔终生 我成为权臣死遁后,皇上黑化了 斩神:开局执掌命运,加入假面 女尊:没有龙王命,偏有龙王病 庆余年之范家嫡长子 重生42血染逃荒路 大学生创业,这不是有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