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漫漫征途
“施,为什么不施?”
端坐於象州衙署正堂的彭刚放下手中的黄册,说道。
“凡事要从一而终,不可半途而废。”
象州虽然穷得盪气迴肠,刮不出多少油水,什么都缺,可唯独不缺人。
越是穷的地方,越容易成为造反的温床,越容易为造反势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
只需稍稍爭取象州城的民心,从象州拉走一支几千人的队伍不成问题。
象州再往北是军事重镇柳州和相对富庶的桂林。
桂柳两地筹粮容易拉人难,在象州消耗的粮食,可以在桂柳补充。
“若按照我们在武宣的那个法子施粥,象州官仓的粮食加上罗谢两个大户的存粮,只够施个二十来天。”黄秉弦提醒说道。
“象州饥民多,州城施粥的消息一旦传开,其他地方的饥民肯定会蜂拥而至,象州官仓和两个大户的存粮实际上最多只够咱们施半个月的粥。”
“象州情况和武宣不同,自然是不能按原来的老法子施粥。”彭刚冥思一阵后说道。
“对领粥的饥民进行登记造册,登记后,先每人每日施一碗粥施三日,三日之后,愿意加入我们营伍的,每人每日施两碗粥,不愿加入的,照旧日施一碗粥,去开设粥棚吧。”
象州的情况和武宣不同,存粮有限,肯定是不能像在武宣时那样不限量施粥。
“属下明白。”得了彭刚的指示,黄秉弦应声退出了衙署。
黄秉弦离开衙署后,彭刚又询问负责州城恢復州城秩序,维持州城治安的陆勤:“州城的秩序可恢復了?城內与城郊可还有抢粮的事情发生?”
“州城的秩序已恢復,我们人多,镇得住象州城,再说,將军您都要在州城开设粥棚施了,这消息一旦放出去,可比两三个营管用多了。”陆勤回答说道。
“很好,维持住秩序,通知各营连的主官,不许滋扰民眾,违者军法从事。”彭刚满意地点点头。
象州城虽是州城,但城市规模和武宣县城大差不差。
老六营管理控制武宣县城的经验可以直接复製到象州城。
陆勤觉得管理象州城没有太大的难度。
“明白。”陆勤和谢斌都表示明白。
交代完陆勤,彭刚偏头看向在衙署正堂待命的丘仲良和丘仲民:“你们两个负责採购粮食,仲良,你负责向象州城內的各个粮铺,象州城城郊的富户购粮。
仲民,你辛苦些,带上四营和一个暂编营到州內的墟圩採购粮食。
除了粮食,象州內能买的船也尽数买了,价格一律按照市价给。”
十个月来,通过吃大户和战场缴获等手段。
彭刚积攒了二十四万五千四百六十八两白银(含铜钱折银)和两千二百一十五两黄金。
论富,他现在是当之无愧的太平天国首富。
虽说主力那边打下了更富庶的平南城,不过平南城的物资是五个军帅分。
彭刚打武宣的钱粮只需要分出一半,剩下的一半全是自己的。
战场缴获自是不必多说,除了有友军配合作战的时候需要给友军分一小部分战利品,剩下的战利品都是左军独享。
第一次占武宣时彭刚財力有限,留给彭刚的选项不多。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有钱了,获得粮食的策略也应该適当调整。
用金银买粮,哪怕是象徵性地支付,也能彰显左军义兵不扰民的本色。
將左军同天地会,乃至其他太平军队伍別开来。
占据道德制高点亦有助於瓦解清廷清军对他的负面宣传,拉拢中立百姓甚至是中小地主。
避免出现“打下一个州,逼出十个敌”的恶性循环。
若左军讲信用、用银钱收购粮食,时间久了,待名声传扬出去。
民间囤粮户和粮商为了挣左军的钱主动抬粮来营卖也不是不可能,反而能形成“商粮隨军”的局面,减少左军的后勤运输压力。
当然,对於劣跡斑斑,作恶多端的劣绅奸商,无论大中小,还是该公审的公审,该抄家的抄家。
象州城的局势得到控制,彭刚去信罗大纲,让罗大纲等人组织营伍来象州集结。
同时派遣出侦察兵,北上侦察收集柳州的敌情,寻机攻打柳州。
1850年11月,平在山的山风比往日更加清冷。
平在山对面河河谷,帐篷也多已捲起,棚屋已被焚毁。
根据地的物资不断被运往碧滩汛和武宣县城附近的码头。
再由在码头、汛口等候多时的船只运送往象州城。
“多好的水力锻锤啊,就这么拆了?”
面对耗时三个月才製造调试完成的水力锻锤,木匠匠头,兵工厂的副厂长覃一森有些不忍下手拆解。
红莲村兵工厂出產的武器,所需锻铁基本都是这台水力锻锤打出来的。
这个水力锻锤是兵工厂所有匠人的心血。
覃一森捨不得的不仅是这台水力锻锤,还有祖祖辈辈生活的平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