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恩典
“见过北王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刘齐衔,庞公照,赵修廉等人鱼贯入殿,向彭刚行礼。
彭刚虚抬了抬手,示意他们起身:“都起来吧。”
待他们起身,彭刚便对他们进行了任命。
刘齐衔暂时先担任副考官,会同刘蓉一起,襄助刘炳文完成此次科考。
担任首次北试的副考官,意味着他能认收北殿首批的进士当门生。
北殿初立,很多地方官职空缺,首批进士肯定是要出任要职的。
这批门生的含金量,自是不必多言。
再者,能和彭刚的老师刘炳文一起共事,本身也是极大的殊荣。
刘齐衔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这一差事。
庞公照担任岳州府府治巴陵县知县。
附郭县在职位重要性和仕途前景上,地位要比寻常知县更高,职级会比普通知县高半级。
彭刚任命庞公照巴陵县知县,实际上是给庞公照升了半级。
在清时,根据县的冲(交通要冲)、繁(事务繁杂)、疲(赋税拖欠)、难(民风彪悍难治)的四字诀来分等。附郭县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冲、繁、疲、难四字俱全的最要缺或要缺。
只是普通县的知县是地方的父母官,天高皇帝远,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基本上就是一个土皇帝,除了不能世袭,在任期间和欧洲中世纪的小领主没什么区别。
而附郭县知县头上有一大堆上司:知府、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总督等高官,这些高官皆可对附郭县的知县的工作指手画脚。
附郭县知县的任何一项决策,无论审判案件、征收钱粮、兴修工程,都可能受到上级的干预和审查。更像一个执行差事的差役,而非乾纲独断的一县父母。
所以附郭县的知县很考验人,虽然在上司眼皮子底下办事,更容易升迁保举,是个绝佳的晋升跳板。
可一旦出了什么差错,附郭县知县因位卑言轻之故,也会被上司首先拎出来顶包。
故官场有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的谣谚。
不过彭刚治下目前尚未任命知府,只任命了知县,附郭县知县暂时还是人人艳羡的美差。
以彭刚目前任命的几个知县而论,附郭湖北省垣的江夏县知县郭崑焘地位最高,汉阳府汉阳县知县王大雷次之,黄州府黄冈县知县王旭焘再次之。
庞公照这几天时常到郭崑焘的府邸上走动,对北殿的官场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忙不迭谢恩领受了彭刚的任命,接过彭刚授予的官袍印信。
至于赵修廉,赵修廉虽然不是官,只是个师爷。
但庞公照能主动奉平江县来投效,赵修廉是出了大力的,居功甚大。
考虑到赵修廉是谙熟刑名的老刑名师爷,正是彭刚急需的专业人才,遂任命赵修廉为武昌行政学堂的首席刑名讲师,负责专门教授武昌行政学堂的学员刑名。
清时表面上是知县掌一县之权,不过一县的实际运作却依赖师爷。官仆作主,幕友当家乃是常态。
在具体、实际的基层行政事务执行方面,师爷的经验和能力通常远远超过他们的知县东翁。
行政学堂的校长刘蓉曾为湘乡县知县朱孙贻的幕宾,从本质上讲,刘蓉也曾干过师爷的事。
刘蓉麾下的武昌行政学堂讲师团队,多数系师爷出身。
这些人不是彭刚从攻占府县俘虏来的师爷,便是主动投效的师爷,名声最显者,乃首席钱谷讲师,原来黄梅县知县杨壎的幕宾首席,钱谷师爷陈克让。
任命毕刘齐衔、庞公照、赵修廉三人,彭刚召见了江夏县知县郭崑焘。
江夏县已经完成了土改,完成土改的县,享受一整年免赋税的优惠政策。
江夏县作为首县,是第一个配齐县丞、主薄,四科一队主辅基层官员的县,并且江夏县基层官员的质量要显著优于其他县。
故目前郭崑焘的任务不算繁重,彭刚让郭崑焘负责安置已经抵达武昌,正在备考的士子。
科考士子的接待、安置、登记等一应具体事务,大多压在郭崑焘肩上。
不多时,江夏知县郭崑焘便匆匆赶到北王府,步入西厅,立刻向彭刚行礼:“卑职郭崑焘,参见北王殿下。”
“不必多礼,坐。”彭刚指了指下首的椅子,待郭崑焘小心坐下半个屁股,便开门见山地问道。
“科考在即,各地士子汇聚武昌,如今情况如何?已抵达武昌的参考士子,具体有多少人?籍贯分布,可曾统计清楚?”
郭崑焘显然对此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本簿册,双手呈上,同时口齿清晰地回禀:“回殿下,截至昨日,已抵达武昌并在府学、县学登记在册的参考士子,共计八百三十七人。籍贯分布,卑职已初步厘清。”
“讲。”彭刚身体微微前倾,示意郭崑焘继续说下去。
“此番前来应试的士子,以湖北本省为主,约占近六成,湖南部分地区虽新附不久,但已有很多湖南士子在殿下这里任职,又有左先生和刘先生这两块金字招牌,湖南士子响应亦算踊跃,约占三成余。剩下的则来自江西、安徽两个邻近省份。”郭崑焘回答回答说道。
彭刚微微颔首,这个比例大致符合他的预期。
湖北是彭刚的基本盘,鄂东南的士子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至于湖南,彭刚麾下的文官多来自湖南,湖南三亮彭刚居其二,确实能对一些麾下文官在乡的亲友,以及左宗棠、刘蓉两人的门上产生吸引力。
当然,能有如今这局面彭刚也得好好谢谢曾国藩。
曾国早先在长沙设立审案局,本着宁错杀不放过的态度,刑上士人,有些投效彭刚的湖南士子挚友及其远亲都遭到了波及清算。
虽说后来连骆秉章、张亮基都觉得曾国藩的审案局做的太过,迫于压力,将曾国藩调往衡州府,让曾国藩去湘南折腾。
可曾国藩此举对湘北士人产生的负面影响已难以弥合。
不少湘北士子,尤其是彭刚新占之湘阴、益阳、沅江等地的湘北士子,担心审案局回迁长沙,遂心一横,也来武昌准备参加武昌的科考。
江西、安徽的士子前来,则显示出彭刚的吸引力已开始向湖湘以外的地区辐射。
尽管来的人少,多以投机士人为主,终归也是件好事。
“各县之中,以何处士子最为踊跃?”彭刚追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