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赎罪日开战的第一天,马斯尔的陆军趁锡安士兵休假的间隙,强行渡河,并用早已准备好的,450条高压水枪对着沙子大坝猛冲。
短短五个小时,巴列夫防线就冲出了数个缺口,紧接着马斯尔第二、第三集团军长驱直入,几乎导致锡安全线溃败。
而这也让锡安在国际上沦为笑柄,巴列夫在战后被喷到主动引咎辞职,但他的名字将与“巴列夫防线”一起名留青史。
“世界上没有攻不破的防线,”
想到这里,什穆埃尔司令严肃警告道,“更何况我们这次的对手是那个阿米尔,对方曾四次击败锡安的精锐部队,就连总理也将其视为心腹大患,无论我们多么谨慎都不为过!”
“是三次半.”参谋小声道。
什穆埃尔司令瞪了回去。
不知为何,当提到这个年轻将领的名字时,什穆埃尔心中隐隐升起一丝不安。
目前,锡安高层军官对阿米尔·本·穆罕穆德中将的作战风格评价两极,
一部分将领认为他极其擅长防御,尤其精于依托地形部署,是阵地防御和城市巷战绞肉的大师;另一派则认为他更擅长进攻,是目前中东最顶级的炮兵指挥官,能以雷霆手段撕裂精心构筑的防线,并迅速扩大战果。
但在什穆埃尔司令看来,这个阿米尔最可怕之处,在于他善于寻找漏洞。
对方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能够洞察对方的攻防意图,并一击制胜。
这一点,与他们的耶沙维申大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听到司令官的训话,多夫少将与参谋长纷纷肃立敬礼。
“让侦察部队继续刺探情报,不能疏忽大意,对面的集团军有任何风吹草动,都要第一时间汇报!”
“是!”
然而参谋长心里还是略微有些不以为意,在他看来,阿拉伯国家那边就算是耶沙维申大将亲自带队也未必能攻破河谷防线。
这并非是战术策略层面的问题,而是源自于阿拉伯内部存在的间隙。
要想统领这样一支各国拼凑而成的“杂牌集团军”,真正交战时,内部能否协调一致都是未知数,更不用说发挥战斗力了。
更何况那个阿米尔还是第一次指挥集团军作战,这与指挥师级部队完全是两个概念。
一位优秀的将才未必是帅才,就好比二战期间的埃尔温·隆美尔,他所指挥的第7装甲师在北非无往不利,被誉为“战术大师”,但后期作为集团军司令,却在后勤、战略规划和联盟协调方面出现明显的短板。
一个“沙漠之鹰”,一个“沙漠之狐”.
参谋长心中暗讽。
这一次,锡安必将让这位阿米尔折戟沉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