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科举之制”诸葛亮提高音量,眼中透著坚定的光芒,
“无论出身贵贱,不问门第高低,皆可凭学识与才思赴考。以策论考其治国见解,以经义察其学识深浅,公平公正,择优而录。”
“且科举之利,不止於我大汉之內。”诸葛亮微微一顿,目光再次扫过朝堂眾人,眼神锐利,
“当今乱世,魏、吴皆行旧制,人才之路为世族所堵。若我大汉推行科举,广开贤路,以公平之制、进取之机示人,何愁不能引得天下贤才来投?”
“曹魏虽据中原沃土,然九品中正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寒士空有学识,却报国无门;”
“东吴偏居江东,內斗不断,外难进取,有志之士亦难展抱负。”
诸葛亮抬手遥指北方与东方,言辞激昂,“我等当以兴復汉室为己任,若科举得行,便如明灯高悬,引得四方贤才,匯聚我麾下。”
“彼时,贤能之士纷至沓来,我军帐下谋士如云、猛將如雨,何愁北伐不成?何愁汉室不兴?”
诸葛亮收起奏摺,再次向刘禪行礼:“科举之制,不仅关乎当下人才选拔,更关乎我大汉未来兴衰。望陛下明鑑,恩准推行。”
言毕,殿內一时寂静。刘禪挺直脊背,眸光灼灼,重重击案道:
“相父此策,真乃天赐良谋!以科举广纳贤才,实乃兴復汉室之根基!”
“相父谋国深远,李尚书心怀赤诚,二人同心共献科举制此等良策,实乃大汉之福!”
“诸位爱卿可有异议?”刘禪目光如炬,朝堂鸦雀无声。
將领们面面相覷,关兴、张苞最先响应,“臣无异议!”有了带头的,其余將领纷纷附和。
荆州派属官们自然没有任何意见,按照先前商议好的,纷纷附和。
本该意见最大的益州派此时却因为李严被做局,而莫名其妙的成了新制度的拥护者,大势所趋,面对刘禪以及眾大臣的灼灼目光,只得咬牙附和“臣等皆无异议。”
“既无人异议,”刘禪挥袖道,“著丞相诸葛亮暂领主考官之职,速擬科举章程,昭告天下!”
他偷瞥李严僵硬的神色,想笑但又只能强忍,只好板著脸强做威严状:“若无他事,今日朝议便罢。”
隨著司礼官拖长的“退——朝——”声,群臣鱼贯而出。
荆州派和益州派两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波有说有笑,一波仿佛被用刀子割肉一般,心痛万分。
.........
刘禪一踏入寢宫,便挥退左右宫人,待门严严实实的关上后,他实在忍不住大笑起来,锦袍上的金玉配饰叮噹作响。
笑至眼眶泛红,这才倚这书桌,指尖轻叩桌面:“妙啊,妙啊!”
“原本我还担心这科举制推行起来十分困难,但是没想到相父竟然能想出如此妙的计策来。”
笑够了后,刘禪唤来最亲信的小黄门,压低声音道:
“速去丞相府,探问科举诸事如何安排。”小黄门领命去了。
开心过后,刘禪再次思索起来是否再回一次千年后那个时代。
如今在千年后所学的的知识已经尽数告知丞相,所需要做的改革也都开始稳步实施。
现在下一步需要做的便是继续探明大汉有什么急需处理的事情,以便自己前往那千年后寻得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