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场的將领们,无不喷喷称奇。
“土著部民,素来擅长近身搏杀,斧头是他们常用的武器。这柄特製战斧,既保留了他们熟悉的劈砍功能,又能在需要时,充当火绳枪的支架,这样这只军团在敌人接近前先以火绳枪射击,敌人接近后再收起火绳枪,拿起战斧进行近战。”
朱高煦继续解释:“如此一来,土著军团便能形成独特的战术。远则以火绳枪进行压制,近则以战斧肉搏。斧枪合一,扬长避短,其战斗力,绝不可小。”
这番设计,朱高煦是借鑑后世毛子的射击军军团,
“第一军团,汉人核心,厚餉养廉,重金安抚,確保其绝对忠诚,是我大秦的铁拳。
+
“第二军团,土著为辅,汉官统领,特製兵刃,既能利用其驍勇善战,补充兵源,又能通过武器和指挥体系的控制,最大限度防止其生乱。此为怀柔与节制並用。”
朱高煦声音不高,却透著一股运筹帷的自信。
他深知,一个新兴的帝国,在人口尚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和整合不同族群的力量,至关重要。
单纯的排斥或无条件的信任,都非长久之计。
“两大军团的设立,只是第一步。”朱高煦话锋再转,指向了更深层次的制度建设。
“要打造一支真正强大、忠诚、且能不断进步的军队,军官的培养与选拔,是重中之重。”
“孤决定,在新京设立『大秦皇家军事学院”!”
“军校?”这个名词,对在场的大部分人来说,都颇为新鲜。
“然。”朱高煦頜首,“此军校,將是我大秦培养职业化军官的摇篮。其入学资格,
有严格限制:仅限在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中服役表现优异的现役军人报名。报名者,需通过文化考核与武艺测试,择优录取。”
国防部尚书眼晴一亮:“殿下的意思是,日后军官的晋升,要从这军校中选拔?”
“正是!”朱高煦语气坚定,“军校毕业生,经过系统学习与训练,方可担任百户、
总旗等基层军官。而往上的普升,则必须依赖实打实的战功,以及在军校进修的履歷。如此,方能打破旧明卫所世袭军职、父死子继、任人唯亲的弊端,让真正有才干、有血勇之人,能够脱颖而出!”
这番话,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在场的將领中,不乏出身將门世家者,但也有凭藉自身勇武和朱高煦的赏识才走到今天。
朱高煦的这番改革,无疑是釜底抽薪,要从根本上改变军队的面貌。
“军校的校训,孤也想好了。”朱高煦一字一句,掷地有声,“就刻上十六个大字忠於皇帝,忠於宪法,努力训练,护国卫民!”
“军校每天喊的其中一个口號孤也已经想好,那就是:『忠!诚!』”
“忠於宪法!”林永康品咂著这四个字,感触良多。
从《大秦宪法》铜板的颁布,到如今军事学院校训的確立,一脉相承。
“第一军团的汉人良家子,帝国授予他们土地。如今,他们参军卫国,帝国给予他们优厚的军与退伍金,形成一个从民到兵,再从兵到民,皆有所养、皆有所得的良性循环。”
“第二军团的土著士兵,通过汉人军官的教导与管理,逐渐融入我大秦的体系。他们以勇武换取稳定的生活与荣耀,其部族也將因他们的效力而获得帝国的认可与优待。这是以夷制夷,更是以夏化夷的长远之策。”
“而军事学院的建立,则是为这支新兴军队注入灵魂,確保其军官团的专业性与忠诚度,为未来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国家化军队,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朱高煦將整个军事改革方案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眾人面前。
两大军团,共计两千人的规模,对於目前大秦的人口基数而言,既能满足基本的防卫需求,又不至於造成过重的財政负担。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经过深思熟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国防部尚书率先表態,声音洪亮:“殿下深谋远虑,末將等心悦诚服!此等良法,若能推行,我大秦军力必將焕然一新!”
其余將领也纷纷附和,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內阁辅臣们,在最初的审慎之后,也对这套体系的周密与可行性表示认可。
尤其是財政部尚书,在確认財政压力可控后,对军人退伍金能够反哺经济的说法,更是频频点头。
朱高煦看著眾人的反应,心中一块大石总算落地,
军队,是国家之爪牙,是政权之支柱。
这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力量,必须是最可靠,也最具战斗力的。
“此事,便这么定了。”朱高煦做出最终决断,“国防部即刻开始擬定招兵章程,挑选合適人选负责军校的筹建。內阁各部,全力配合。孤要在一个月之內,看到第一批新兵入营,三个月之內,听到军事学院的第一声钟响!”
“遵命!”眾人齐声应道。
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已然拉开序幕。
新京城內外,很快便会因为徵兵的消息而沸腾。
那些刚刚分到土地,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汉家移民,以及那些在保留地內,对新生活既嚮往又带著些许不安的原住民部落,都將在这场变革中,被赋予新的角色与命运。
而朱高煦,这位新大陆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则將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他知道,这两千人的新军,仅仅是一个开始。
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降临。
欧洲的风帆,迟早会大规模地出现在这片海域。
旧大陆的秩序,也终將与新世界的崛起,发生剧烈的碰撞。
他需要时间,更需要一支能够为大秦爭取到足够时间与空间的强大军队。
而这一切,都將从这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的建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