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天的功夫。
周勃、刘章他们便清扫掉了吕氏剩余势力。
而在搜查之时,士兵们在长乐宫冰窖中发现了吕雉的遗体。
对於如何安置吕雉的遗体,大家意见不一。
刘章他们觉得吕雉残害刘氏子弟,根本不配与刘邦合葬,就算挫骨扬灰也不解恨。
眾臣则认为这太过极端,吕雉虽有过,但亦有功,而且她的身份摆在那里,所以还是应该体面安葬。
双方爭执不休。
最终只好由陈平与周勃出面,敲定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挫骨扬灰当然不行,这有失皇室仪態。
而且皇陵已经修好了,也不好空著,至於葬礼、陪葬嘛,那些就免了。
滎阳这边,吕氏已除,刘襄没了进兵的理由。
他本来想亲自前往长安,但被灌婴给否决了。
不仅如此,灌婴还以擅自起兵为由,罢黜了魏勃的中尉。
无奈之下,刘襄只能罢兵回国。
临行时,刘襄登上山头,看向滎阳城。
接著,他目光远眺,越过滎阳,一路往西,似乎已经看到了长安。
祝午缓缓走了过来,刘襄忧心道。
“祝卿,你说朝中眾臣会支持寡人吗?”
“大王乃是高皇帝的长子长孙,如今惠帝一脉已绝,自然该立大王为帝,更何况诛灭吕氏,乃是大王亲自策划、安排的,今又有起兵造势之功,若是不立大王,又该立谁呢?”
“但寡人总觉得,如此回国,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再回来了。”
祝午安慰道:“大王多虑了,朱虚侯、东牟侯俱在朝中,两位君侯肯定会支持大王,琅玡王亦是如此,大王只需回国静候佳音,若是停留在此,恐落人口实。”
刘襄觉得祝午说的也有道理,只好跟著大军回国,等待长安的消息。
而如今的朝堂上。
確实是在討论新君的问题。
眾臣一致认为少帝刘弘及其兄弟绝非惠帝血脉,自然不能继续做皇帝。
可由谁来继位呢?
刘邦一脉,论起法理来,可选的就只有三人。
皇子辈:代王刘恆、淮南王刘长。
皇孙辈:齐王刘襄。
刘长自小由吕雉抚养长大,眾臣担心他继位后报復,便最先排除了。
若论诛吕的功绩,刘襄当之无愧。
但眾臣也有自己的忧虑。
从刘襄的表现来看,他过於有主见,若是继位为帝,那后续就不可预见了。
因此眾臣爭论不休,迟迟没有表態。
刘章、刘兴居作为刘襄的弟弟,自然是极力支持兄长的。
但他们的声音太少,並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如此数日后,琅玡王刘泽赶到了长安。
他与刘邦同辈,因此很有话语权。
刘泽直言刘襄的舅父駟钧为人残暴,若是立刘襄为帝,那駟氏以后就是新的吕氏。
相比之下,刘恆的母亲薄姬仁厚谨良,可为尊者。
於是,在刘泽的支持下,刘恆成为最佳候选人。
为了安抚刘章和刘兴居,眾臣將空出来的赵王、梁王之位许诺给了他们。
二人闻言便沉默了。
他们支持刘襄,一是因为兄弟情谊,二是利益相关。
无论怎么讲,他们都没可能继承帝位,封王已是最好的结果。
但封国之间亦有差距,两个长沙国都比不上一个梁国富庶。
若是能被封赵王、梁王,那由刘恆来继位帝位,似乎也可以接受。
就这样,刘恆获得了眾臣的支持。
周勃即刻派使者前往代国,请刘恆入京。
五月十四。
长安城北,渭桥。
陈平、周勃携眾臣身著朝服等候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