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
大夏教育部国际司司长王明远的办公室里。
阳光透过半开的窗帘洒在办公桌上,桌上的报告堆得高高的,足有半米。
这些报告承载著最近三个月全球留学生申请大夏高校的统计资料,数据曲线陡峭得惊人。
宛如儿童画中笔直衝向天空的火箭,同比增长率高达700%。
其中来自发达国家的申请者占比首次突破了60%。
王司长看著这些数字,眼神中既有欣慰,又带著一丝忧虑。
大夏的教育和科技实力在国际上日益凸显,吸引了眾多海外学子的目光。
但如何在开放交流的同时,保障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李总的建议很有道理。”王司长將昊天科技送来的方案递给同事们传阅,语气中透著认真和谨慎,“但操作起来需要非常谨慎。”
文件上清晰的流程图映入眾人眼帘:所有留学生必须先进入“社会科学培养池”,完成至少一年的国情教育后,才能根据表现分流到科技类专业。
这个方案的提出,旨在让留学生在接触大夏前沿科技之前,先深入了解大夏的文化、
价值观和发展道路,从而培养他们对大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杭城师范大学国际学院的张教授最先表態:“我支持!这些年太多留学生把技术学走就翻脸不认人。”
他翻出某国留学生抄袭大夏科研成果的案例,愤愤地说:“科学无国界?那是上个世纪的童话了。”
在场的同事们纷纷点头,这个案例在学术圈曾引起轩然大波,也让大家对留学生的管理產生了新的思考。
方案很快获得批准。
首批试点的“大夏社会文化沉浸项目”在二十所高校同时启动,课程设置別具匠心。
上午是汉语和《大夏发展道路》理论课,下午是实地考察新农村、科技园区,晚上还有《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赏析。
这样的安排,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向留学生展示大夏的发展歷程和文化魅力。
来自约翰国的交换生詹姆斯在日记里写道:“第一天老师就告诉我们,这里的每项科技成果都植根於特定的土壤。”
他配上了课堂上展示的对比图表:左边是大夏举国体制下的科研攻关,右边是阿美利卡军工复合体的技术垄断。
这种直观的对比,让詹姆斯对大夏的科技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种教育的效果出奇地好。
柏林自由大学来的安娜在参观完贵州大数据中心后,主动申请延长留学期限:“我终於理解为什么欧盟的数字经济总是受制於人一一我们缺少这种整体规划。”
她的调研报告《从脱贫攻坚看科技惠民》甚至被汉斯国社民党智库转载弓发了汉斯国国內对大夏科技发展模式的深入討论。
更精妙的设计在实践环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留学生们被安排住进农民家,亲手操作智能温室系统。
“这太疯狂了!”巴黎高商的皮埃尔在视频博客里展示手机app,“法国农民还在为柴油补贴游行,这里的农户已经用ai种菜了。”
这条视频在欧洲农业圈引发轩然大波,许多欧洲农民和农业专家开始关注大夏的农业科技发展,甚至有部分人专程前来考察学习。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买帐。
某国使馆暗中资助部分留学生撰写“批判性报告”,结果反而闹出笑话。
一个叫汤姆的学生在报告里攻击“大夏监控侵犯隱私”,配图却是交通违章抓拍系统。
这套系统刚在他老家伦敦全面安装。
报告被网友群嘲后,汤姆的社交媒体帐號悄悄刪除了所有內容,但这件事却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討论,让更多人看到了某些势力的险恶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