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害死猫》那边票房大卖、主创们名利双收的热闹劲儿还没完全散去,乔霖这边已经一头扎进了《钢的琴》那带著铁锈和烟火气的世界里。
新租下来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各种关於东北老工业区的资料、年代照片,甚至还有几本讲述下岗工人生活的纪实文学。
跟上部戏的都市悬疑范儿不同,《钢的琴》的基底就透著粗糲和压抑。
乔霖知道,这片子能不能成,关键就在於能不能找到对的演员。
而选角,也成了眼下最大的难题,尤其是两个灵魂角色。
父亲陈桂林:一个典型的九十年代末东北下岗工人,爱面子,好喝酒,有点小聪明,又有点死犟。
为了留住女儿,也为了自己那点所剩无几的尊严,愣是用一堆破铜烂铁,在废弃的工厂里,敲打出了一架饱含父爱的“钢”琴。
这角色身上的落魄、坚韧、深情,同时又带著混不吝的复杂调性,没点生活阅歷和演技沉淀的老戏骨,根本镇不住。
乔霖第一个想到的是文彰。
“这小子灵气是有的,但——”他摸著下巴,在心里把文彰pass了,
“演陈桂林?他那气质感觉还没被社会毒打够,少了被生活反覆摩擦后留下的厚重和油腻。”
女儿小元:陈桂林的掌上明珠,一个学钢琴的小姑娘。
这角色不能找那种一看就是温室里精心培养出来的小公主,她得有超越年龄的“懂事儿”,眼睛里得有光,还得有东北孩子特有的虎气。
最关键的是,得有灵气!能理解父亲笨拙又深沉的爱。
当然,要是真会点钢琴或手风琴啥的,那就完美了。
“妈妈小菊的角色倒是好办。”乔霖在选角表上写下童遥的名字。
为了找到心目中的陈桂林和小元,乔霖推掉了大部分採访和应酬,一门心思扑在了选角上。
工作室的小会客室,再次变成了临时的试镜场地,每天人来人往。
这天,来试镜陈桂林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戏骨,陈老师。
这位国家一级演员,演了一辈子正剧、歷史剧,气场十足。
试戏片段是陈桂林在工厂废墟里,对著一堆破烂儿畅想造钢琴的场景。
陈老师的表演没得说,台词功底深厚,情绪拿捏也到位,把那种执著演出来了。
然而,演完之后,陈老师却摸著下巴,微微皱眉:“小乔导演啊,本子我看了,立意不错。但是不是太平淡了点?人物的挣扎是有了,可力量感不够啊。
是不是可以加点情节,比如他最后通过別的途径成功了?或者让他更有英雄气概一些?”
乔霖听得心里直乐,面上却毕恭毕敬:“陈老师您说得有道理。不过这片子,我可能更想拍——
嗯,普通人的『轴』和不合时宜的浪漫。力量感可能不在於结果,而在於他造钢琴这个行为本身。”
陈老师“唔”了一声,显然对这种“不求结果,只重过程”的调调不太感冒,又问了几个关於市场接受度的问题。
乔霖只能实话实说,这片子大概率不赚钱,是衝著奖项和口碑去的。
老先生听完,也没多说,起身告辞。
乔霖送到门口,心里明镜似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家老艺术家,可能真不太看得上他这种“为名为利”的年轻导演,更別说这种不太主旋律的本子了。
送走老戏骨,又来了位当红小生,陆哥。
他帅得是无可挑剔,態度又谦和,试的是陈桂林和工友们喝酒吹牛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