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世界之变
枪声断断续续整整持续了将近四十八小时。
这短短两天,对苏联这个庞大的国家而言,却如同经历了一个世纪般的漫长与煎熬。
当戈氏再次出现在电视镜头前时,尽管他竭力解释自己是在克里米亚被“软禁”,并谴责了“紧急状态委员会”的非法行为,但他在国家最危急关头“失联”和“无能为力”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在民众和许多精英看来,他已然成了一个优柔寡断、无法掌控局面的无能之人。
他的政治生命,在这场未遂政变中,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取而代之的,是叶氏个人威望的空前膨胀。
站在白宫前坦克上发表反抗演讲的那一幕,通过电视信号传遍了全世界,也刻进了每一个苏联人的心里。
在那一刻,他被塑造成了捍卫民主、反抗暴政的英雄,声望达到了如日中天的顶点。
这段被后世反复剖析的“历史事件”,秦远自然了然于胸。
因为后世的纪录片,以及各种自媒体揭秘,都反复研究过这次“世界之变”。
为何称为世界之变?
因为正是因为这一次政变,让整个世界的时间线都发生了变化。
全世界都搞不清楚,明明必赢的局面,怎么就被翻盘了。
一开始,紧急委员会宣布掌控国家权力的时候,是得到了一大票人的支持的。
看看它的参与者,副统领亚纳耶夫、经济主管帕夫洛夫、国防委员会副会长巴克拉诺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内务部长普戈、安全委员会会长克留奇科夫、农业、工业、办公厅
这些人,几乎控制着苏联国家安全的全部强力部门。
而在他们宣布接管苏联的第一天,也得到了苏联十几个军区,以及十几个加盟国的承认和站边。
而苏联百姓们,或许是因为无论是穗宗还是勋宗都是政变上台,所以对于国家的这场动乱并不关心。
而西方媒体也预测,这次政变将极有可能获得成功。
但这种顺利只存在了一天。
随着叶氏出现在红场,发表了那场演讲之后。
形式急转直下。
莫斯科市长以及圣彼得堡市长两大关键人物的表态,以及众多政客选择站边叶氏之后。
原本支持紧急委员会的军区、加盟国统统转向。
而那些开进了莫斯科的军队,竟然也把枪口调转了。
可谓是不可思议。
这其中的蹊跷与反转,在后人看来充满了谜团。
正是因为这种“诡异”。
在整个乱局期间,秦远给远东集团下达了最严格的命令:全员蛰伏,严禁涉足任何政治活动。
这一个不小心,就是粉身碎骨。
而斌子、潘石屹、陈建华等人也很清楚这种超级大国内乱之下的利害。
所以都在约束手下,静观其变。
直到四十八小时过后,局势初步明朗,所有人才在远离莫斯科中心的远东集团大楼碰头。
只是碰头的时候,大家仍然心有震撼。
局势反转之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也注定了这次变动,将彻底影响苏联的未来。
“秦总,我来的时候,看到街上的坦克和军队大部分都撤走了,戒严也解除了。莫斯科……是不是能恢复平静了?”潘石屹忍不住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期盼。
秦远缓缓摇头:“现在是权力交接的时候,明面上的斗法可能不会有,但是底下的暗流涌动绝对不会停止。”
“不过这些,都不关我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