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迟疑地说:“国师有法术,能瞬间调动千军万马,传讯又有何难?再者,修驰道本是劳民伤財之事……”
李武点头附和:“確是如此,陛下。不过,此事並非全然不可行。”
“若某日我不在了呢?”
自古以来,一代豪杰虽可改天换地,却常因故去而令局势回溯原状。
李武虽可延长大明之寿,却不能永保其安稳。他无法確保大明作为封建王朝永恆存续,但他定要为其寻得体面终局。
於是,李武决心在他力所能及之时,为大明未来的变革铺路。
李武的反问让朱棣陷入深思:若李武不在了,大明岂非……?
多年来,国师一直是他的支柱,但若失去李武,大明真的只能……?
直至此刻,朱棣方悟,欲使大明长久安定,仅靠一人之力实难维繫,需一套完备制度。
唯有建立能让人事更叠而运作如初的机制,国家才能延续。
然而,朱棣仍有疑虑:“即便如此,大兴土木仍非良策。”
大规模工程建设危害甚巨。
首先,大量徵调劳动力修建设施,会使这些人力脱离生產,严重影响民生经济。
其次,此类工程耗费巨大资源,必加重负担。
再者,也是最严重的一点,不少劳工会在施工中丧生,引发民愤,动摇地方稳定。
正因如此,歷代统治者大兴土木多被视为昏庸。
然而,李武提出修驰道自有考量。
他的新政涵盖经济、政治、军事及民眾思想多个方面,但这一切皆依赖於交通与通信技术。
否则,政策推行和经济建设都將事倍功半。
驰道必须修,且需深入至每一县。
至於劳民伤財的问题,李武已有对策。
身为穿越者,他对基本卫生知识略知一二,只要在工地推广相关知识,適当改善工人待遇,即可规避劳役伤亡问题。
李武一番解释后,朱棣虽仍有疑虑,却终允诺修筑驰道,只是仍心存顾虑:“李先生,改善工人待遇、减轻劳作强度,岂非会让工期更长?”
李武微笑回应:“陛下无需忧虑,请听我细说。”
他提出一种兼顾效率与节约的新法——协作化与標准化。过去,工匠因技艺高超而稀少,產品更是难得。若制定统一標准,让每位工人专注於单一部件的製造,无需过多培训,即学即用,成本自会大幅降低。
再者,將工人集中协作,使边角废料成为其他工序所需原料,既减少浪费,又节省运输成本。如此一来,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材料成本亦隨之下降。
此法不仅加速驰道建设,也为未来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许多问题皆可由此延伸解决。
据李武推算,儘管工人待遇提高,但產品总成本仍將降低,整个工程造价有望降至一次中等规模驰道修建费用。
除制度创新外,李武也在技术层面作出突破。他將改良版**的配方与工艺详细记录,用於开路远胜传统人力搬运。至於日后有人利用此物造**城,那便是另一故事。
此外,他还引入混凝土与模具技术,虽简单却极其实用,可显著推动工程进度。
“陛下,有了这些技术和制度改良,修筑驰道便非难事。”
朱棣接过李武递上的厚厚册子,见其字跡细密,详尽描述各环节操作,深知他为此倾注心血。如今见其筹划周密,疑虑尽消:“先生思虑周全,必有把握,便依计行事。”
“臣领命!”
李武俯身拜谢。心中感慨:有这般乐於变革的君主,何愁大明不兴!
歷史长河中,诸多**惧怕变革引发难以掌控的局面,危及自身统治。而朱棣面对革新之策,非但未生抗拒之心,反而积极探研,足见其卓绝於眾。
或许这源於遗传?毕竟明朝末年还有位以木匠闻名的皇帝……
此事暂且搁置不论。李武制定驰道修建计划,刚登科的新晋文官满心期待地领命实施。
於是,一项堪比长城与京杭运河的伟大工程就此启幕,多年后,西洋访客无不盛讚大明纵横交错的驰道及其繁华景象。
“应如此布置。”
李武將手绘设计图置於工部尚书韦欣德案头,细致解说其中关键。
韦欣德为新科举出身,对李武心怀敬意,然眼前事物令他困惑不已。
“国师所指此圆状物为何?”
“此为滑轮,固定滑轮不省力,活动滑轮可减负,若加装组合滑轮……”
李武虽对这一领域了解有限,但基础理论尚明。
如今启动驰道建设,他几乎倾囊相授。
韦欣德对此一窍不通,只能耐心聆听。
李武擅法术之事已在朝野广传,韦欣德將其视为某种秘术。
“只需结合滑轮组、槓桿原理……”
李武苦思冥想,最终问韦欣德是否理解。
韦欣德迎上目光,暗忖:果然国师高深莫测,每个词皆懂,整体却迷惘,莫非其中蕴含深意?
李武摇头嘆息,即便放宽科举,世人对理化知识仍显漠然。
然欲速成驰道,则急需大批熟练技工。
无奈之下,李武提议:“不如从工部挑选工匠,我亲自授课,你只需统筹全局即可。”
相比读书人,工匠更擅长此类事务。
韦欣德愕然。
工匠有何资格面见国师?
身为清流的韦欣德愿献身家国,认为应由他调度工匠。
怎料国师竟越过自己直接与工匠对接?
韦欣德的不悦稍纵即逝,隨即带著李武前往工部寻找工匠。
工匠们很快理解了李武的需求,李武满意地頷首。
几时之后,李武再度找到韦欣德。
“韦大人,驰道修建之事,具体事务可交由工匠自行处理,大人只需统筹全局便可。”
李武认为,如此庞大的工程应由专业工匠负责规划,而工部官员只需审批与协调。
韦欣德表面上答应,內心却满是不甘。
难道要我成为摆设?
身为官,他们是民,怎能让官员向民低头?
韦欣德自幼受等级分明的传统教育,即便他非迂腐之辈,也未达到“人人平等”的境界。
韦欣德愿意为朝廷竭尽全力,但绝不甘愿向工匠让步。
然而国师之令不得不遵,韦欣德满腹鬱结。
送走李武后,韦欣德独自饮酒消愁,直至下人通报礼部侍郎周洁任来访。
周洁任?
韦欣德记得此人久在朝堂,不知今日来访有何目的。
怀著疑问,韦欣德来到周府。
“韦大人,请进。”
周洁任设宴款待,態度十分殷勤。
“韦大人,可是有何烦忧?”
酒至半酣,周洁任忽然问道。
“唉,一言难尽!”
韦欣德將与李武的对话倾诉而出,嘆道:“若论治国理政,我绝无怨言;然屈尊於工匠……”
韦欣德深感被冒犯。
周洁任微微一笑,此情此景早在预料之中。
当初他在朝堂,便知朱棣决心变法,一味反对无济於事,於是选择迎合。
也因此躲过了锦衣卫的大清洗。
如今隱於幕后,意欲破坏新政成效,迫使皇帝收回成命。
周洁任对韦欣德说道:“当今圣上对国师极为信任,我等臣子理当遵旨。”
“这我明白,可嘆我十年苦读,竟要与目不识丁之人共事。”
“韦兄境况亦不佳,礼部尚书与国师之举,实令人难以言表。”
韦欣德举杯一饮而尽,愤懣诉说。
周洁任见机行事,忽道:“皇帝此举,岂不可笑?国师虽有才,未必十全十美。”
周洁任之言令韦欣德深感认同:“诚然,身为臣民,受朝廷供养,岂可与风餐露宿的匠人同日而语?”
周洁任顺著这话继续说道:“人人皆应发挥所长,避己之短,国师自然也不例外。”
韦欣德稍作思索后问道:“你究竟想说什么?”
“国师推行的新政確能解决诸多困扰大明的问题,但他虽擅长变法,却不通为官之道,更不懂礼法,我们或许该……”
……
另一边,李武告別韦欣德后径直前往见朱棣:“陛下,有一事恳请您的恩准。”
朱棣视李武为大明的救星,对其言辞充满疑虑:“先生为何这般说?国师乃我朝栋樑,但凡有事,直言即可。”
李武道:“恳请陛下解除对书籍的禁令。”
大明严禁民间收藏涉及历法、天文及部分工艺的书籍,李武通过与韦欣德的交流意识到这一禁令带来的深远影响。
身为工部尚书,这位一心为大明效力的忠臣贤良,竟对理工知识全然陌生。
封建统治策略虽能在短期內维繫王朝安定,但从长远看,隱患重重。
大明若要体面地退出歷史舞台,必须儘早启蒙民智,推动科技进步与思想革新同步发展。
李武计划推行教育改革,但当前大明已有诸多事务亟待处理,难以再添新变。
於是,他决定先为此奠定基础,待驰道建成后再著手实施教育改革。
“恳请陛下恩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