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要上天!
“这话可别往外说,还要招商引资呢!”
韩三平赶紧劝阻。
“你看,就是这样。”
沈善登语带无奈:“我说1,你直接上升到了100。弄几个文化上的怎么了?我们这儿的投资回报率,除了东欧之外,全世界最高。”
“东欧之所以第一,是因为直接是明抢,我们投资回报率都能和明抢的比了,可想而知有多高。”
“同样西方巨大投入的印度,远不及我们。”
“你现在不让他们投资,他们才急。明明是他们占便宜的事,反倒成了委屈。扭曲啊!憋屈啊!”
沈善登越说越火大。
07年都这个样子,八九十年代更不堪。
韩三平心情复杂:“我们得专注硬实力,不能混淆战略战术。”
“你这叫只讲普遍,不讲特殊!”
沈善登反驳:“文化斗争是文斗!特殊性就在于,你不把人打死,过阵子他就能缓过来,不仅缓过来,还能吹嘘自己赢了!说白了,文斗就是比谁更豁得出去!”
“再难听点,比谁更不要脸,更会欺骗,更会撒谎,更没底线。”
“我们和他们不一样。”韩三平不认可道:“而且也会误伤。”
沈善登摇头:“无所谓,我们也只是战术领域不是吗?误伤就误伤了,多几个在外面逼逼,也动摇不了什么。反倒是处决的能力很关键,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展现出这种能力,其他人就会顾忌。”
“如今就是自己限制自己,其实杀几个,一点事也没有。虽然我也认同占领道德制高点,但是太装了,就真以为自己是圣人了,结果就是自缚手脚。”
“人家知道你装圣人,就敢当众吐你口水,你还手,人家就嚷嚷,明明他来侮辱我们,却像是我们做错了事情,最后老百姓也跟着受气。”
“过分为对方着想,寒的是大部分人的心。”
“弄几个,一开始叫的厉害,时间长了,他反而会自己说服自己。”
韩三平感觉沈善登这套逻辑简直无懈可击,像回到了《绣春刀》项目评议时。
“我们真做了,会被别人利用、放大。万一引火烧身呢?”
沈善登开心道:“那好啊!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优势所在。我们不怕地图炮!不怕误伤!”
“我们和外面一块开图,全部图图,你看吧,最后我们还赚。无差别互相驱逐一百个,最后一算,我们赚了一百九十多。对方驱逐的一百个,里面九十多都是向着他的。”
“说不定全部弄掉一批,反而局势全面好转。”
韩三平服了,这逻辑一环扣一环。
“不能极端。那些是消耗我们的,我们得着眼产业。《督公》成功,开辟了古装大片新路,说明产业升级大有可为!”
“你也打破了行业天板,本土班底、本土制作,沿着这个节奏走下去。不要乱了节奏,不要乱了自己的方向。”
“当下的现状,资金不是欧洲就是美国,还有日本,多少年就是这样了,还有港台。”
“我们这边才刚刚起来,时间在我们这里,保持定力,不能急。”
沈善登道:“我一点都不急,我就是要从《色戒》下口,天狗食日我要一口口的吃,慢慢把他们吃下去,消化掉!”
“从古装大片切口,从电影入手,然后一步步的,通过商业化手段,把失去的东西,丢掉的阵地,夺回来!”
沈善登给老登画了张大饼。
韩三平心头一震,合着你是要做嘉靖啊?要上天?
但转念一想,类似的忽悠不是第一次了
“你说点实话。”
沈善登:“.”
天可怜见,我说的都是实话啊!
我是那种没有信誉的人吗?
只是顺便对上管理罢了。
这饼画得还不够诚意?
诚意满满!
大陆这边,亿元大导演没几个,成了就是成了,那就是咖位。
沈善登很清楚自身的稀缺性,只要《督公》成功,他是不缺投资的。
于东就等他点头,再组个什么组合。
之前为了《太阳》投入巨资,也是为了捆绑顶级导演,让博纳具有产出顶级资源的能力,助推公司更进一步
这里确实要多谢前辈,不用打引号。
不管是王忠军、冯小刚,还是张伟平和张艺谋组合,都证明了对于影视公司来说大导的重要性。
特别是冯小刚先从国营厂跳出来,然后进了华易,之后又从华易跳出来又回去,算是奠定了大导的特殊地位。
对于能够产出优质、顶级项目的大导来说,固然需要处理电影之外事务,比如备案、找投资、商业运作的合作伙伴,但是相比资金,还是大导更稀缺。
导演里的反面例子就是张艺谋,被张伟平吃的死死的。
沈善登不爱装逼打脸,只想调整关系,免得以后大家不愉快。
当然,沈善登也没骗韩三平,他要做的事,长期来看,就是这个。
反正韩三平也受港台的盘剥,相比之下,他沈善登算好的了。
沈善登提议道:“第二周我打算搞个打汉奸海报,不要误会不是针对《色戒》,是电影里的孙世昌和赵文华。”
韩三平:“……”
还玩掀屋开窗那套是吧,不是第一次了!
挂了电话,韩三平心绪难平。
《督公》成功了,沈善登以前画的饼,在一步步实现,要是这次也成了呢?
韩三平不敢深想,又忍不住想。
倒不是为了快速进步,就想为文化和宣传事业添砖加瓦。
“反正没事,估计明天也没什么工作,打牌。”
沈善登拉着陈恏、黄晓明,周奇峰,又找了两个,一块打够级,带清烧、憋三、开点发四那种。
陈恏暗暗感慨,沈善登有大将军之姿,心态无敌。
第二天一早。
周五票房初步统计出炉,一千七百万,远超预期!
再次刷新了今年国产片单日票房记录!
这个时候票房都是往高了喊,《督公》这样实诚的不多了!
传统媒体也无法保持矜持。
《新京报》娱乐版头条。
【沈善登携《督公》破纪录登顶,争议言论再掀风暴!】
《南方都市报》
【沈善登的粗口,撕开了文化的最后一层遮羞布】
文章指出,《督公》用边缘故事,粗暴的炒作手法,实现了票房的成功,这说明电影艺术属性逐步消退,商业属性持续升温。
《中国电影报道》
【《督公》现象持续升温!单日票房奇迹如何诞生?观众选择给出最响亮答案!】
聚焦电影热映,刻意淡化争议言论,用市场数据说话。
学院派倒是集体失语。
北电的黄教授,气的浑身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