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庆寿
没过多久,醉翁家的仆从便拎来一桶车螯。
分量真不少,吴铭粗略掂了掂,估摸着得有十来斤。
宋代民间发达的商业活动使得南北物产极大流通,“水载每连轴,陆输动盈车”,许多食材的价格也因此被杀下来,“岂惟贵公侯,闾巷饱鱼虾”,不仅王公贵族争相消费,平民百姓也吃得起。
尽管如此,蛤蜊仍是实打实的“奢侈品”,这一桶车螯没个十几二十贯下不来。
车螯,现代人多称之文蛤或车螺,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
文蛤的壳远比其他贝类要厚,命够硬,易暂养,算是蛤蜊中的“耐活王”,这也使得它们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远低于其他贝类。
只不过,这玩意儿的壳实在过于厚重,不适合用炒的方式烹饪,一般多用于煲汤或者清蒸。
文蛤的个头比蛤大不少,吴铭以前烹饪过掌心那么大的,醉翁送来的这桶只半个掌心大小。
他拎着桶走进厨房,老爸和徒弟立刻凑上来探看。
“哇!”
谢清欢掩嘴惊叹,蛤蜊她吃过不少,但从未见过如此新鲜的,竟似刚从海边捞出来的一般!
吴建军同样啧啧称奇,文蛤在内陆城市一斤得卖二十块左右,现代尚且不便宜,古代有多贵可想而知。
车螯的出肉率低,十来斤的车螯,肉可能只有一两斤,烹成十人份的宴席菜正合适。
等等!
吴铭忽然想起,这两天看欧阳修的传记,书中有一章讲醉翁的交游,似乎提到过车螯……
他擦干净手,回到川味饭馆,在前台成摞的书籍里翻找。
自从得知饭店通向北宋,吴铭便开始恶补北宋的相关知识,游戏、短视频什么的全戒了,几乎把所有闲暇时间都在了阅读人物传记和历史资料上。
吴建军对此心知肚明,笑呵呵调侃:“你上学那会儿不是一看书就困吗?现在怎么不困啦?”
吴铭笑道:“上学那会儿是为分数而看书,现在是为事业而看书,那能一样吗?”
有了!
他找出欧阳修的传记,翻到交游那一章,果然!
嘉祐元年,欧阳修曾邀梅尧臣、王安石、韩维等人在家宴饮,共品车螯并赋诗文,四人皆有吟咏车螯的诗篇传世。
吴铭将四人的诗文通读一遍,多是借物喻人或喻事,并没有提到具体的做法和掌灶师傅的名字,想来应该是何双双吧。
如今换成了我,那必须得露一小手!
吴建军忽然问:“照你说的,蛤蜊在那边属于奢侈品,你为什么不卖炒甲,这不比套餐挣钱?”
“你想得太简单了。”
吴铭合上书,正色道:“我现在入了行,菜品的定价得遵守行规,以蛤蜊在东京的市场价,寻常人家根本吃不起,连欧阳修这种大佬,也只能在逢年过节时解解馋,我做出来卖给谁呢?此其一。”
“其次,状元楼已经盯上咱们了,像这种珍贵食材,绝不能当作固定菜品在店里售卖,顶多做成宴席菜提升档次,以免惹人生疑,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父子俩出门买菜,顺便去复印店里打印休业通知。
复印店老板早料到这对父子会再度光顾,模板都没删,改个日期就完事了。
等两人回到厨房,谢清欢说道:“师父,排办局的差役正在店外候着哩!”
吴铭点头称好,放下大包小包朝吴记川饭走去。
排办局属于四司六局之一,负责统筹宴会流程和人员调度。
四司六局原是为官府和权贵承办宴席的机构,随着民间的富人越来越多,四司六局的业务也逐渐扩展,到了本朝,早已没有限制,只要钱给够,老百姓的家宴照样承办。
张顺在吴记川饭的门口等得心焦,不时左张右望,也不知吴掌柜几时归来。问店里的伙计,只说马上,却没个准数。
还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做:客人赴宴的车马他得安排,诸多艺伎的演出节目和出场顺序他要厘清……可不能在这里白耗工夫。
想到帐设司正在欧阳学士家里布置宴会场所;茶酒司、果子局、蜜煎局已经备好茶饮酒水、鲜果干果和蜜饯果脯;香药局也已调配好香薰和醒酒药剂……唯独自己进展缓慢,更觉心急如焚。
张顺正欲告辞而去,午后再来,一转身,恰看见吴掌柜掀起灶间布帘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