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看朱元璋此刻的態度,似乎根本不想给他这个机会,一心想要在朝会上就將此案了结。
这一发现,再次让李善长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之中。
果不其然,隨著朱元璋那如鹰隼般的目光扫视全场,原本还在议论纷纷的百官瞬间安静下来。
紧接著,刑部尚书詹徽迈步出列,高声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李善长神色一紧,急忙扭头看向詹徽,眼神微凝。
而詹徽却面色平静,丝毫没有受到李善长目光的影响。
他与李善长並无恩情往来,相反,忠义侯陈锋还曾对他有过恩情……
“准奏!”朱元璋微微抬手,沉声道。
詹徽整了整官服,朗声道:“陛下,忠义侯陈锋为筹备朝廷明年北伐的军费,亲赴松江府,日夜操劳,夙兴夜寐,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才將诸事妥善处理完毕。如此一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朝廷忠臣,却在疲惫至极之时,遭到歹人袭杀。
若不是陛下洪福齐天,大明国运昌盛,忠义侯陈锋恐怕早已命丧黄泉……”
说到此处,詹徽语气陡然激昂起来,“陛下,这样的忠臣、能臣、国之栋樑遭此毒手,若放任凶手逍遥法外,岂不是寒了朝中所有正直忠义之士的心!
再者,我大明律法森严,天理昭昭,又岂能將律法视作无物?
此案必须有个明確的定论,也该给忠义侯一个公道!
因此,臣恳请陛下,务必对不法之徒予以严苛处罚,还忠义侯一个清白,也给天下所有士子官员一个交代。
若不严惩此罪,往后朝中臣子岂不是人人自危,不敢尽心尽力地为朝廷办事?
因为害怕遭遇同样的刺杀,而荒废了政务。
所以,此案不仅要办,更要从重办理,唯有如此,方能服眾!”
“臣附议!”户部尚书吕昶先是看了一眼站在人群中的老友李善长,心中暗自嘆息一声,隨后迈步出列,高举笏板,大声附和道。
此刻的他心中满是无奈,只能在心中默默对李善长说一声“对不起了老友……李琪今日必死无疑!”
毕竟,陈锋对於户部而言实在是太过重要了。
这几年来,在陈锋的推动下,朝廷財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户部的工作也因此变得轻鬆顺遂许多。
如今,若不站在陈锋这一边,往后户部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李善长满脸骇然地盯著吕昶,难以置信地连退两步。
詹徽的態度他早有预料,可吕昶……他们相识多年,情谊深厚。
想当年,吕昶还在元朝为官,后来被明军俘获,因性子倔强,差点被斩杀。
是李善长向朱元璋极力举荐,朱元璋这才发现吕昶在財政管理方面的卓越才能,对其委以重任……
说起来,他对吕昶有知遇之恩、救命之恩,可如今,吕昶却在关键时刻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而连吕昶都如此,那么其他人呢……
不出李善长所料,隨著吕昶的附和,其余六部尚书纷纷出列,齐声高呼:“臣附议!”
紧接著,朝堂上的其他百官也纷纷响应:“附议!”
就连武將阵营中的徐达与李文忠,二人对视一眼后,也同时拱手,高声附和。
一时间,朝堂之上“附议”之声此起彼伏,仿佛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预示著李琪必死的结局。
这一幕,让李善长只觉大脑一片空白,整个人仿佛失去了对外界的感知,心中满是绝望与悲凉。
此刻,他才真正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宰相一朝吏”。
他失势才多久啊,曾经那些受他恩惠的门生故吏,竟然毫不犹豫地背叛了他,选择了站在陈锋那一边。
这让李善长不禁感慨,这世间的人情冷暖,实在是难以捉摸!
站在朱元璋身旁的太子朱標,自始至终都在静静地观察著朝堂上发生的这一切。
看到李善长那面如死灰、绝望无助的神情,他心中也不禁暗暗嘆息。
如今这局面,已然是大势所趋,无论谁来,都无法改变李琪的命运了。
更何况,李琪犯下如此大罪,確实是死有余辜……
至於百官为何会一边倒地支持陈锋,朱標心中十分清楚其中缘由。
其一,李善长如今已经致仕,在朝中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虽说身份依旧尊贵,但与陈锋相比,还是逊色不少。
俗话说得好,“县官不如现管”,如今陈锋在百官之中颇具威望,不站队陈锋的人,才是真正的傻子。
其二,確实是李琪行事太过张狂,公然买凶刺杀朝廷重臣,这种行为早已触碰了百官们的底线。
今日他敢刺杀陈锋,明日若是看其他官员不顺眼,岂不是也会痛下杀手?
百官们可不敢保证自己能像陈锋那样幸运,在遭遇刺杀后还能安然无恙。
其三,陈锋对朝中百官皆有恩情。当年的空印案,若不是陈锋冒死进諫,劝说朱元璋,恐怕会有无数官员惨遭屠戮。
其中,户部尚书和吏部尚书都曾被牵连入狱,若没有陈锋,他们早已性命不保。
此外,陈锋还提议为百官增加俸禄,並且最终也確实落实,大大改善了百官的生活条件。因此,百官们一直对陈锋心存感激。
其四,陈锋为人谦和,待人温和,而且办事效率极高。
他任人唯贤,秉持著“能者上,弱者下”的用人原则,让朝中所有有志之士都看到了晋升的希望。
在与陈锋共事的这几年里,朝廷的行政效率大幅提升,整个官场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
百官们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无需过多地勾心斗角,只需专注於政务,心中对这种官场生活充满了热情。
毕竟,此时正值大明开国之初,官员们入朝为官,大多都怀揣著为国为民的理想,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陈锋所营造的官场环境,无疑是最適合他们施展才华的地方……正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才使得百官们齐刷刷地站在了陈锋这一边。
至於李善长,如今已然大势已去,落得个“人走茶凉”的下场,倒也在情理之中。
但看著李善长那越发苍老、憔悴的模样,朱標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担忧。
毕竟,他与李善长曾有过师徒情谊。
然而,在这朝堂之上,局势已然明朗,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就像陈锋所说,李琪今日的下场,完全是他自己作死,怨不得別人。
而李善长,也確实有教子无方的责任。
一切的因果报应,皆是命运的安排啊!
朱元璋看著百官如此识趣,心中颇为满意,当即神色一肃,开口道:“李琪之罪,天理难容,罪不可赦。
但念在其父李善长多年来为朝廷劳苦功高,兢兢业业……”
说到此处,朱元璋故意停顿了一下。下方的百官们大气都不敢出,李善长更是眸光瞬间一亮,死死地盯著朱元璋,眼中满是期盼。
然而,朱元璋面色不改,语气冰冷地一锤定音:“赐毒酒,留全尸!”
这短短几个字,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李善长的心上。
刚刚燃起一丝希望的他,只觉眼前一黑,整个人瘫倒在地上,眼神呆滯,仿佛失去了灵魂。
圣諭既下,便如同铁律,李琪的命运就此註定,再无迴旋的余地。
“陛下圣明!”与李善长的悲痛绝望不同,百官们纷纷高声讚颂朱元璋的英明决断。
朱元璋最后看了一眼瘫坐在地的李善长,沉声道:“韩国公可有不满,怨懟?”
李善长恍若未闻,依旧神情呆滯地坐在地上,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之中。
朱元璋眼神中闪过一丝寒光,冷冷地说道:“李琪之事,完全是咎由自取。你若有怨懟,大可儘管来找朕要个公道。
但朕不得不提醒你,李琪之罪,朕已经从轻处罚。
否则,单凭他犯下的这等罪行,可不是他一人被斩就能了事的……毕竟,他犯下的可是诛九族的大罪!个中缘由,想来韩国公比朕还要清楚!”
此言一出,百官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李善长。
李善长也在此时勉强回过神来,眼神复杂地看著朱元璋。
那一刻,他心中涌起一股衝动,恨不得当场掀翻桌子,让朱元璋要杀便杀,將他全家都杀了算了……然而,人终究是怕死的,李善长也不例外。
他嘴唇微微颤抖,最终还是轻轻点了点头,声音有气无力地说道:“臣……臣不敢有怨懟,也不会有……李琪之罪,一切皆是咎由自取,也是臣教导无方,才犯下如此大错。
陛下对李家已是格外开恩,臣应当感激陛下不诛族之恩。”这
几句话,仿佛耗尽了他所有的力气。
听到李善长的这番话,朱元璋眼中的杀意渐渐消散,轻轻“嗯”了一声,便宣布退朝,起身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李善长突然急声说道:“陛下,臣罪孽深重,实在担不起韩国公之名。臣恳请陛下削去臣的爵位,准许臣告老还乡,种地自养!”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纷纷不可思议地看著李善长。
谁也没想到,他竟然会主动请求削去爵位,回乡务农。这一举动,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
朱元璋脚步一顿,转过身来,深深地看了李善长一眼,嘴角微微动了动,那神情仿佛在说:何必如此呢?
李善长自然看懂了朱元璋的意思,他缓缓匍匐在地,再次恳切地说道:“臣请求陛下恩准!”
一声若有若无的嘆息在空气中响起,朱元璋心中一狠,挥了挥手,沉声道:“准了!”
说罢,他的背影竟也染上了几分萧瑟,缓缓离去。
至此,多年的兄弟情谊,彻底画上了句號。
在李善长请求回乡种地的那一刻,他们之间的情分便已烟消云散,从此,二人再无瓜葛,谁也不欠谁的!
这是李善长在做最后的决断,他对朱元璋已然彻底失望。
在国家利益面前,曾经的那一点情谊,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朱元璋的冷酷无情,翻脸不认人,让他心灰意冷。
既然如此,从此与朱元璋老死不相往来,倒也清净!
“谢陛下隆恩,臣李善长拜谢陛下大恩!”得到朱元璋的应允后,李善长高声谢恩。
此刻的他,心中已然下定决心,要与过去彻底决裂。
磕完头后,李善长缓缓起身,转身大步流星地朝著殿外走去。
百官们皆默默地注视著他离去的背影,不知为何,那背影竟让人隱隱生出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感,仿佛李善长才是这场朝堂爭斗中的受害者。
仔细想想,似乎也確实如此,李善长自始至终都没有做出任何不法之事,却因为儿子和所谓的“兄弟”,受尽了折磨!
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李善长这一次,算是被自己的儿子和弟弟害惨了!
当李善长走到午门前时,他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来,大笑著向百官拱手行礼,高声说道:“诸位,后会有期……不,后会无期!”
说罢,他转身离去,一边走,一边高声吟唱道:
“宦海浮沉事已休,纷爭落败志难酬。
朝堂旧梦隨风散,故友音书逐水流。
辞紫闕,入孤舟,昏灯寒夜伴吾愁。
此生未竟平戎愿,独向天涯嘆白头。”
歌声迴荡在午门內外,隨著李善长的身影渐渐消失,百官们听著这充满淒凉与无奈的词句,心中也不禁涌起一阵戚戚然之感。
朝堂之上的斗爭,向来都是如此残酷,失败者,从来都没有退路可言!
人群之中,自朱元璋回到朝堂后便一直低调行事的诚意伯刘伯温,此时也看向李善长离去的方向,眼神中不免悵然。
淮西与浙东两大势力多年来的明爭暗斗,如今终於落下帷幕。
然而,终结这场爭斗的,既不是淮西势力,也不是浙东势力,而是突然崛起的第三方——忠义侯陈锋。
回想起这些年来两大势力之间的交锋,刘伯温不禁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
三日后,刑部大牢內。
李琪身著一套乾净整洁的新衣,头髮梳理得整整齐齐,脸上的鬍鬚也颳得乾乾净净。
他安静地坐在牢中,面前摆放著一桌丰盛的美食。
他不紧不慢地享用著这最后的一餐,隨后,缓缓端起一杯毒酒,没有丝毫犹豫,仰头一饮而尽。
此刻的他,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反而显得十分瀟洒从容。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琪选择了坦然面对,展现出了一个男人应有的勇气与担当。
毒酒入喉,却並未立即发作。
李琪放下酒杯,擦了擦嘴角,看向牢房外的李府管家,语气平静地说道:“回去告诉我父亲,是我李琪不孝,要先走一步了,无法再为他老人家养老送终……让父亲不必为我太过伤感,也千万不要想著为我报仇。
我今日的下场,皆是咎由自取,是我愚蠢糊涂,才落得如此田地,与他人无关。
告诉他,不要再与陈锋为敌,陈锋此人,父亲远远不是他的对手……”
说到此处,李琪突然感觉五臟六腑如同被烈火灼烧一般,疼痛难忍,话语也变得断断续续起来,但他依旧强撑著,面色不改地继续说道:“告诉三位弟弟……要好好……孝敬父亲,別……別学我这个不成器的大哥……”
话未说完,李琪嘴角已然溢出鲜血,眼神渐渐涣散,瞳孔放大。
隨后,身体直直地倒下,再也没有了气息。
李琪,这位年仅22岁的韩国公长子,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牢房外的李府管家,早已哭成了泪人。
他连忙呼喊狱卒打开牢房铁门,衝进牢房后,紧紧地抱著李琪那还有余温的尸体,悲痛欲绝地痛哭起来……
…
与此同时,在慈寧宫內,临安公主朱英凝也得知了这一切消息。
一时间,她只觉大脑一片空白,整个人失魂落魄,神情恍惚,呆呆地站在原地,久久无法回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