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一,4000字
————
黄昏的时候,何青才慢慢悠悠的回到玉堂殿,显得有些遗憾,可惜没能到雒阳之外看一看。
雒阳的繁华超乎想像,达官显贵、权宦子弟云集。
“公子,陛下在殿內。”方紘见何青回来,匆匆跑过来,小声的提醒。
“没事。”何青不意外的笑了笑。
皇帝不可能不清楚他外出,这种事情怎可能瞒住。
真以为玉堂殿的四个绣衣使者是摆设?
再者说,玉堂殿就在南宫的东宫,云台殿的后方,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皇帝的耳目。
何青耸了耸肩,推开玉堂殿的门走了进去。
皇帝坐在胡床上板著脸,蹇硕与贾詡站在左右两侧。
何青不待皇帝发话,热情的行礼道:“陛下怎么来了?”
“何青啊何青,我原以为你的胆子已经很大了,今日又让我大开眼界,难不成后世之人都像你这般胆大?”刘宏话说的像问罪,然而表情却很轻鬆。
何青也不装,实话实说道:“可能是我在宫里面待了太久的时间,想到外面看看。”
刘宏內心一阵无语,想出去就直说,拉著万年公主算几个意思...
这要是传了出去,指不定留出风言风语的。
“你到外面看看可以,我允许你出去,但你私自结交士人,这事该怎么算?”刘宏话锋一转,显得有些不满。
与公主同行可以算了,无视宫规闯苍龙门也能算了。
跟士人接触,这件事不可能算了。
“说来也是巧合吧,我与公主出去的时候正好碰到袁绍,他应当察觉到我身份不低,有意接近於我。”何青走到皇帝面前坐了下来。
贾詡差点没忍住,这位爷可真不拿自己当外人。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皇帝不曾发话,自己倒主动坐在皇帝对面。
合不合规矩另说,关键皇帝完全不在乎。
刘宏冷哼一声道:“你比我了解袁绍,你还到他府邸?”
“这您就不懂了吧,本来我也不想和袁绍走得太近,但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一个可以利用袁绍的办法。”何青舔了舔嘴唇,一脸的坏笑。
刘宏眉头微皱,不解道:“你想到了什么办法?”
“我先问问您,今日的朝会顺利吗?”何青转头看了眼蹇硕,不答反问。
朝会上的內容他不清楚,不过从歷史事件的进度变化,大概能猜到一些事情。
公卿、百官没有接纳,但皇帝执意要进行。
【科举改革参与度:13%】
【医疗改革参与度:21%】
【推广纸张参与度:14%】
【变法图强参与度:9%】
这是过去一段时间里触发的歷史事件,在今日朝会开始之前,最高的也就是变法图强的3%。
朝会结束了以后,四个歷史事件全部有了增长。
医疗改革的增长最高,从1%上升到34%,可见公卿百官对医疗没有太大的抗拒,毕竟人人都会生病,对他们自身而言有很大的益处。
科举改革和纸张推广增长不多,说明受到了阻力,但仍旧增长,表明皇帝已经下达了詔令。
不管增长多少,起码终於有了变化,不再是1%。
皇帝给出了態度与决心,这就是好事。
不把第一步迈出去,永远打不开心扉。
刘宏一听到朝会,顿时没好气道:“那帮老顽固不反对医疗,但对科举和纸张的推广极力反对,甚至有人拿鸿都门学来反驳我,真气死我了。”
反对是肯定的,那群士人不是傻子,总有人能察觉到科举后续的影响。
如果单提出科举,兴许阻力不会那么大,但纸张一旦推广,带来的后果与世家而言是严重的。
有人支持,自然有人反对。
反对的都是老牌的世家,德高望重的名士,比如崔烈支流。
支持的大多为正直的老臣,比如朱儁和卢植。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保持沉默,不支持也不反对,袁隗就是这个立场。
虽然最后朝会不欢而散,但刘宏作为皇帝,决心要做的事情,朝臣反对也无效。
至於具体能不能顺利执行下去,得看那些反对者的影响力了。
刘宏把朝会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让何青有个了解。
何青想了想道:“陛下不用担心,他们不是反对科举么,我成功说服袁绍,他会支持科举的。”
“什么意思?袁绍支持科举?他一个人支持有什么用?”刘宏莫名其妙的看著何青。
何青咧嘴笑道:“袁绍是清流的领袖,他的影响力可不要小瞧,比起袁隗差不到哪去,虽然他没有门生和故吏,但他可以號召天下的学子啊,那些世家的老人不是反对么,没关係,让袁绍出来支持科举,到时候看看士人是听他们这些老东西的,还是听袁绍这个清流的。”
袁绍营救了大量清流党人,结交眾多天下名士。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不正是为了打出名声,展开人际关係网。
世家的老顽固们能量確实很大,可在党錮之祸中,他们受到严重的打压,甚至一部分世家依附宦官避祸。
世家本身尚不能自保,又怎敢营救党人。
反观袁绍,人家实打实救人。
袁绍如果支持科举,天下的学子是信袁绍的,还是信那群世家的?
一目了然啊。
刘宏仔细想了一下何青的话,眼睛一亮道:“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这点,好你个何青,鬼点子真多。”
“运气好罢了,如果不是碰到了袁绍,我也想不到这层关係。”何青回想起忽悠袁绍的画面,忍不住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