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诚说完第一个关键点,会议室变得异常安静。
一帮人皱著眉头跟著陆诚的分析,翻著资料。
仔细一琢磨,还真像陆诚说的那样。
从“雨夜裁缝案”凶手的角度出发,他不是在杀人,而是完成一项杀人艺术。
这种偏执的凶手,很在意细节的把控。
作案工具更要符合他的喜好。
如果让“雨夜裁缝”来作案,要是没有带他那特製的裁缝软尺,他是绝对不会隨便找根绳子勒死算了的。
所以,如陆诚所说,模仿痕跡很重,还是拙劣的模仿。
专案组的几个老刑侦,包括赵刚,都出乎意料地抬头望著陆诚。
不是,小子,你是真有东西啊?
一个没怎么参与过命案的小年轻,还是见习民警,现在头头是道地这么一通分析,倒是显得他们这些人有点呆。
旁边高材生用诧异的目光,仰著头看著陆诚,觉得很不可思议。
人家还有两个关键点没说呢,现在,整个专案组的人都竖起了耳朵。
陆诚要来投屏遥控器,翻到物证照片那一页,继续道:
“第二个关键点,现场遗留物。”
屏幕上,出现几张现场拍摄的粉笔碎屑照片。
“三个现场,都在受害者口袋或尸体附近,发现了这种白色的、类似裁缝划粉的粉末。”
“『雨夜裁缝』案中,凶手每次行凶后,確实会用裁缝粉笔在受害者衣领或袖口留下一个微小的標记,那是他病態仪式的一部分。”
“但当前的案子……”
陆成连续按著遥控器,在几张现场照片间快速切换对比。
“粉笔碎屑出现的位置很隨意,量也大得多,更像是隨意撒落,或者…故意留下引人联想的『標籤』,而非那个裁缝独有的、隱蔽的『签名』。目的性太强,痕跡太重,反而显得刻意。”
一些人听完点了点头,模仿者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
还是在细节问题上,有明显的偏差。
“第三处关键点,也是我认为最关键的一处——『纪念品』。”
他调出三份详细的受害者隨身物品清单。
“『雨夜裁缝』案,凶手会取走受害者身上一件有象徵意义的小物件,比如一枚旧硬幣、一个褪色的打火机、半包香菸。”
“但如今这三起,受害者的隨身物品,钱包、手机、钥匙,甚至口袋里的零钱,全部都在!”
“模仿者只模仿了杀人的形式和表面的『仪式感』符號,像撒粉笔屑,却完全忽略了凶手最核心的、驱动其行为的心理需求——收集『纪念品』。”
“综上所述,我认为,凶手是个模仿者,还是个拙劣的模仿者。”
“他试图用『雨夜裁缝』案做幌子,转移视线,或者…满足某种虚偽的幻想。”
陆诚把自己的分析说完,放下投影遥控器,重新坐回了凳子。
所有人都在认真琢磨著陆诚的这一波分析。
秦勉刚才说出了自己的猜测,可能是模仿作案。
他心里当然有自己的依据,但远没有陆诚分析得那么精准和透彻。
这不是只看了一些破案、犯罪心理等专业书籍,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就能纸上谈兵的。
陆诚指出的三个关键点,也就是三处破绽,精准地刺穿了模仿案最脆弱的命门。
这不仅仅是观察力的问题,而是对犯罪心理、行为模式的深度解构。
而且,这小子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內,就把厚厚的旧卷宗消化了?
还摸出了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