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上午,方青云正在外交部办理交接手续,突然有人喊他。
“方司,有您的家属来电。“
方青云心头一跳,连忙到通讯处接起电话:“餵?“
“哥,是我。“电话那头传来方婉清脆的声音,“志明让我告诉你,下午四点能去看房子,王师傅和房主都在什剎海等著。“
方青云看了眼手錶,已经十一点半了:“好,我三点前到家,咱们一起过去。“
走出外交部大楼,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方青云看了眼天空,难得的晴朗天气,看来是个看房的好日子。
团结湖家里,方铁和方青山已经等著了。老爷子穿著一身崭新的藏蓝色中山装,头髮梳得一丝不苟,看起来比平时精神许多。方青山则显得有些紧张,不停地搓著手。
“爸,您这么正式干嘛?就是去看看房子。“方青云笑著打趣父亲。
方铁整了整衣领:“第一次见未来邻居,得留个好印象。“他拍了拍隨身带的布包,“我把金条都带上了,万一相中了,今天就能定下来。“
周晓从厨房出来,手里拿著几个热乎乎的烧饼:“路上吃,別饿著。“她帮丈夫理了理领子,“看仔细点,特別是水电线路。“
方青云咬了口烧饼,含糊地应著:“知道了,你带著孩子们晚上去爸妈那吃饭,別等我们。“
三点二十分,方家父子三人提前到达什剎海银锭桥附近。冬日的什剎海结了层薄冰,岸边光禿禿的柳枝隨风轻摆,远处传来溜冰孩子们的欢笑声。
“这地方真不错,“方铁深吸一口气,“空气都比咱们胡同里新鲜。“
方青山指著不远处一个穿大衣的中年男子:“那不是王师傅吗?“
王师傅也看见了他们,快步迎上来:“方司长,您来得真早。“他指了指身后一位头髮白、穿著呢子大衣的老者,“这位就是房主李博远先生。“
李博远看上去六十出头,面容清癯,戴著一副金丝眼镜,颇有学者气质。他上前一步,主动伸出手:“久仰方司长大名。“
方青云与他握手:“李先生客气了,今天麻烦您了。“
“哪里哪里,“李博远做了个请的手势,“房子就在前面胡同里,咱们边走边聊。“
一行人沿著湖边小路向胡同走去。李博远介绍道:“这宅子是我祖父留下的,建於光绪年间,原本是一位三品大员的府邸。民国时家道中落,只剩我们这一支还守著老宅。“
方铁好奇地问:“以前没受衝击?“
李博远推了推眼镜:“说来幸运,66年就被街道徵用做了办公室,反而保存完好。去年才归还给我们家。“
拐进一条幽静的胡同,李博远在一扇朱漆大门前停下。门上的铜环已经氧化发黑,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工艺。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古旧的黄铜钥匙,打开了门锁。
“请进。“李博远推开沉重的大门。
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精致的影壁,上面雕刻著松鹤延年的图案,虽然有些褪色,但依然栩栩如生。绕过影壁,第一进院子豁然开朗。青砖铺地,四角各有一株石榴树,中间是条石板路,通向正厅。
“这地面...“方青云蹲下身,摸了摸砖缝。
李博远会意:“金砖墁地,当年从苏州运来的。这些年定期打蜡保养,所以还这么光亮。“
方铁轻轻跺了跺脚,满意地点点头:“好砖,声音闷实,厚度够。“
他们依次查看了前院的倒座房、东西厢房。每间屋子都方方正正,樑柱粗壮,窗欞上的雕保存完好。方青云特別注意了电线布局,虽然有些老旧,但都是后来重新铺设的铜线,安全没问题。
穿过垂门进入第二进院子,这里比前院更为宽敞。一棵粗壮的海棠树矗立中央,树下是口青石围砌的老井。
“这井还能用吗?“方青山探头看了看。
李博远笑道:“当然,水质甘甜,夏天冰个西瓜再好不过。“
正房五间,高大宽敞,方青云一眼就相中了东边那间:“这间给爸和妈住,阳光充足。“
李博远推开正房门,里面是传统的木地板,靠墙摆著几件老式家具:“这些都不带走,留给新房主。“
第三进是个小巧的园,有个月亮门通向后巷。角落里几株腊梅正开得热闹,香气扑鼻。
“这里可以改造成书房,“方青云对父亲说。
李博远带他们看了厨房和卫生间。厨房是后来改造的,砌了灶台;卫生间虽然简陋,但有上下水,这在老四合院里很难得。
“怎么样?“看完所有房间,李博远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