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此百废俱兴,大明何愁不重开盛世?
“大明症结在哪?”
面对幼子的质询,张居正皱眉回应说道。
“此乃千古难题,土地兼并成疾,吏治腐败如蠹,桩桩件件,皆是沉疴。”
“错!”
张允修斩钉截铁地说道。
“通俗来讲,不过是分饼之困局。
将大明生产资料亦或是土地,比做是大饼。
王朝初年尚且能够相对平均些,可随着时间流逝,强者愈强,形成规模效应,弱者即便再努力,也无出头之日。
等到大多数人连糊口都成奢望,那便会揭竿而起,一同将大明江山推入万丈深渊!”
张居正瞳孔骤缩,似有什么明悟了一般,他言语间有些迫切地说道。
“所以,你这提升生产力,便是一个扩大大饼的过程,大饼多了,百姓们有了生计,自然便能够安定,朝廷也长治久安?”
“没有那么简单,可思路是这个思路。”
张允修笑着点点头,仿佛在引导启蒙稚童。
“正如开疆拓土一般,若能以极小的成本开拓领土,自然能够转嫁内部矛盾。
说到底,矛盾根源在财富分配不均。
若能够开辟新的生存空间,规避了内部阻力,百姓们拥有了活下去的生计,自然就不会作乱。
没有各地揭竿而起,国家富强,即便是有外患汹汹,又有何惧哉?”
“所以.”张居正似有所悟,十分没有底气地说道。“若想要匡扶天下,便是要注重科学,大力发展生产力,随后辅助以经济学,中兴可成也?”
“妙哉!”
张允修重重拍案,眼睛里头满是赞赏地说道。
“叔大果然名不虚传!”
果然不愧是千古一相,自己仅仅是稍作引导,他便能够自问自答了。
“吾乃汝父也!”
张居正佯怒瞪他一眼,可转头,他眼神里又满是探究之意。
他又询问说道。
“你所言匡扶天下之理,老夫算是有些明白,可这经济学之道,真能够起到作用?
古有桑弘羊、管仲的治国之策,然今时不同往日。
若一味生搬硬套,恐怕适得其反。”
这便是张居正的顾虑所在,也是他为什么非要来一趟西山。
在他的视角来看,张允修这经济学之道,总不能真是天机星下凡创出的吧?
张居正更愿意相信,自己这个幼子乃是天赋异禀,仅仅是看了《盐铁论》与《管子》,便自个悟道,创出了经济学理论,这般想来,反倒是合理许多。
可若是如此,想要应用于新政之中,便是太难了。
张允修则是不以为然地摇头:“爹爹却是狭隘了,谁说我是照着此二人理论行事?
我西山培文书院向来以实事求是为宗旨,我之理论皆是源于科学研究,绝非是纸上谈兵!”
狂傲!
张居正很是不悦地说道:“你既如此自满,为父便考考你。
你所言经济之道,市场内有看不见的手云云,可落于实际也不尽然。
自古以来,灾荒吃人,或是洪水,或是干旱,又或是蝗灾。
粮食歉收定然有无数人忍饥挨饿,可每当此时,总有商贾士绅便囤积居奇,哄抬粮价
若真有那看不见的手,当粮价暴涨之际,定然会有源源不断的货品涌入,何以百姓忍饥挨饿,受人盘剥?”
说到这里,他似乎有些悲愤。
“若经济学真有奇效,怎会有那么多的人间惨剧”
他这一番慷慨陈词,可张允修却完全不接招,反倒是像看傻子一般看向老爹。
“爹爹何故,时而聪慧,时而痴傻?”
张居正有些恼了:“张士元!你真当老夫是泥菩萨不成!”
“爹爹稍安勿躁。”
对于掌控老爹脾气这回事,张允修已然是熟能生巧了。
张居正一会儿神一会儿鬼的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经济学对于古人来说,还是一个极其新颖的东西。
受限于以往的思维惯性,自然会有很多错误的地方。
为了能够推行自己的想法,张允修继续为其耐心解释说道。
“看不见的手并非是全能的,我先前有言,经济学乃是建立在生产力之上的,若没有生产力一切都白搭。
我大明人多地少,对于粮食需求十分旺盛,自粮价本就随着人口增长而上涨。
这粮食本就是紧俏,生产力跟不上,如何能够通过经济手段调控呢?”
张居正对于钱粮还是有所了解的,他当即摇摇头说道。
“我大明粮产虽不够丰,可若真能调动起来,满足一地之需求还是绰绰有余的。”
张允修则是侃侃而谈。
“爹爹还是不太明白,从局部来说,粮食确实是不缺的,可整体来说,大明朝可太缺粮了。
我估计一下,去岁全大明粮产也不过一万万石,按照一万万人,每年所需粮食两石来算,缺口竟有半数之多。”
言罢,张允修神色越发凝重。
“更不要说,当今王公贵胄钟鸣鼎食,豪商巨贾奢靡无度,这缺口怕是有增无减。”
“这竟糜烂至此?”
张居正面露惊色。
往日里所见奏疏,无非是写个什么百姓困苦,饥寒交迫,衣不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