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好奇地看著桌上摊开的信纸,“给嫂子写信呢?”
王建业点点头:“她在一汽厂广播站工作。”
“那感情好!”丁秋泽眼晴一亮,“俺对象在纺织厂,也是天天念叨。”
他突然压低声音,“王工,听说您要办技术培训班?俺能报名不?”
“当然可以。”
王建业笑道,“不仅要办,还要办成全厂最好的!”
第二天,王建业將那份反覆修改了三遍的《plc工具机技术推广报告》放在常川的办公桌上。
常川的办公室瀰漫著淡淡的茶香。
王建业注意到常川桌上摊开的那本《机械工程学报》正好翻到自己发表论文的那一页,上面用红笔画满了重点標记。
“常科长,这是plc技术推广的详细方案,请您过目。”
常川接过报告,翻开第一页。
“方案很详尽。”
二十分钟后,常川终於抬起头,眼中流露出讚赏,“从人员配置到设备改造,再到技术培训,
考虑得很周全。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说说你对小组成员的看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推动这个项目?”
“我们需要三类人。第一类是理论基础扎实的,能快速理解plc原理,第二类是动手能力强的,能把图纸变成实物,第三类是善於沟通的,能在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之间架起桥樑。”
王建业停顿了一下,想起一汽厂的张炳清,“最重要的是要有钻研精神,新技术推广不会一帆风顺。”
常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拿起钢笔在报告上籤下名字。
“明天给你確定名单。杨厂长很重视这个项目,別让他失望。”
第二天清晨,王建业刚到临时办公室,就看见丁秋泽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山东口音因为激动而更加浓重:
“王工!名单定了!俺们十二个人!”
王建业接过名单,上面除了意料之中的丁秋泽和周明,还有八名技术骨干和两名年轻女工。
他注意到常川在名单旁边用红笔標註了每个人的特长。
“电路设计”、“机械製图”、“编程基础”等字样整齐排列。
“徐友是谁?”王建业指著被指定为组长的人名问道。
“三车间的老师傅!”
丁秋泽眼睛发亮,“俺厂最好的八级钳工,虽然文化不高,但手上功夫绝了!上个月那台进口工具机出问题,就是他带著俺们修好的。”
王建业点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培训的维形。
他看了看手錶,指针指向八点十五分。
“通知所有人,九点在第一会议室开会。”
丁秋泽像阵风一样冲了出去,走廊里传来他洪亮的喊声:“周技术员!九点开会!第一会议室!”
声音渐行渐远,夹杂著几声兴奋的回应第一会议室里,王建业看著陆续进来的小组成员。
徐友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工人,粗糙的大手上满是茧子,但眼神锐利。
陈铭则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看起来文质彬彬。
两个女工坐在一起,小声討论著什么,不时好奇地看向王建业。
“同志们,”王建业清了清嗓子,会议室立刻安静下来,“从今天开始,我们將共同学习plc
工具机技术。这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