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辰匯报自己这边的情况。
“真空舱密封性良好,基础压力达標。”
郑飞光紧盯著高压连接模块的显示屏。
“电压输出稳定,没有波动。”
周瑶手持红外测温枪站在真空舱外对应喷口的位置。
“喷口温度正常,其余部分无异常升温。”
葛教授和林教授站在一边,默默地看著眼前三人的每一个动作。
隨著测试的进行,推进器的各项参数均显示正常。
控制面板上的指示灯全部亮起,標誌著测试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杨辰按下启动按钮。
“启动推进器。”
实验室內的嗡鸣声陡然间增大,但很快趋於平稳。
监测仪器上的数据规律刷新,电压表等各项指標均显示在预期范围內。
周瑶看著屏幕上的数据,语气带著一丝兴奋。
“推力输出稳定,电离效率达標。”
这是周瑶首次在拥有聚变反应堆能源支持和无限预算的条件下。
参与製造电推进设备並取得当前进展。
虽然她曾借用导师实验室独立完成过几次设备测试。
但当时只能基於个人构想进行有限尝试。
无论在能源供给还是资源配置上都受到诸多限制。
如今能加入杨辰团队,获得聚变反应堆的能源支持与无限预算的实验条件。
101看书101??????.??????全手打无错站
周瑶內心翻涌著难以抑制的激动。
这正是在她独自借用导师实验室时。
那些辗转反侧的深夜里最渴望却不可得的科研环境。
郑飞光虽然参与过聚变反应堆的成功测试,但此刻看著亲手组装的电推进器。
还是会忍不住激动起来,紧握双拳,激动的低声吶喊。
“成功了。”
而杨辰则早已习惯了这种节奏。
无论是早期的磁轨武器、三鈦合金,还是后来的聚变反应堆和如今的离子推进器。
这些技术都源自系统的知识馈赠。
未来,他仍会依靠系统提供的科技。
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標。
带领大夏迈向太空。
这样的过程,他早已习以为常。
实验室內的嗡鸣声逐渐减弱,真空舱的指示灯由绿转黄,最终熄灭。
杨辰按下停止键,主控电脑屏幕上跳出一串绿色数据。
所有的测试参数均达到预期標准。
郑飞光手背在周瑶的眼前晃了晃。
“测试前检查没白费吧。”
周瑶拍开郑飞光在眼前摇晃的手,眼镜后的双眼弯成了月牙。
葛教授来到主控电脑前,看了看数据。
“这数据.....”
隨后拍了拍杨辰的肩膀。
“你们三个小傢伙,真不错。”
林教授在真空舱外绕著原型机转了几圈,也想夸奖几句。
奈何不太懂这个领域的知识,只好另闢蹊径。
“老葛,你看这个原型机的做工,比之前他们造的的那个聚变反应堆精致多了。”
杨辰被夸的耳朵发烫。
赶忙转移话题,示意林教授来看主控电脑上的检测报告。
“老师,您看这个......”
葛教授突然打断杨辰,用手指向原型机的方向。
“先別急著说技术,你们得先给它起个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