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如何长久保存肉食是一大难题。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发现,利用盐醃、风乾或烟燻等手段,可以延长肉食的保存时间。
於是,咸肉、腊肉、燻肉应时而生。肉在时间的酝酿下,衍生出令人难以忘怀的独特风味。
这一发现,让醃製工艺逐渐繁复,每一道工序都蕴含著对美味的极致追求。
董大家中,一派繁忙的景象,与此同时,大队部也热闹非凡。
赵老三和董大將他们分得的多余的两百来斤野猪肉卖给了大队,这一举动立即得到了大队长的积极响应。
这年头,社员一年到头很少吃肉,一是没钱买,二是没肉票。
而且,无论是生產队还是社员自己养的猪,都是公家的预购猪,是不能私自宰杀的。
大队长当即决定,以生產队的名义结帐,將肉优先分给本队的社员,如果有剩余的,再给大队的孤寡分一些。
现在的农村,实行著公社、生產大队、生產队三级管理体制,生產队是最基层单位。
一个生產队就是一个自然村,大约有30余户、150多人、50多个劳动力以及200多亩耕地。当然,有些大的生產队,人数会多达两三百人。
一个生產大队一般有8到10个生產队,整个大队的人数上千人到两三千人不等。
像赵家大队,就有9个生產队,一千五六百人。
二百来斤的肉,有限的很,对於整个赵家大队来说,根本就不够分,而且其他生產队都分散布局,来回也不方便。
所以,大队长才决定紧著本队,把肉优先分配给本队的一百五十多口。
生產队的分肉方案也简单,成年人可分一斤,孩子减半,剩余的,哪家想要,就拿钱来买,每斤三毛,无需票证!
要知道,市面上的猪肉售价是8毛5,家猪收购价是每50公斤52.5元(毛重,出肉率62%),折算每斤5毛2。
相比之下,队里的售价无疑是极大的优惠。
这是因为,野猪肉有腥臊味,如果没有特殊的烹飪手段,难以下咽。肉质也比不上家猪,价格也就比家猪低得多。
至於大队收购野猪肉的价格。
连皮带骨,每斤2毛5,如果是整头未宰杀的野猪,每斤2毛。
有人会说了,生產队收购价2毛5,出售3毛,还要赚差价!
不要忘了,收购时,是带骨、带头、带蹄的;而出售时,肯定是纯肉,价格適当提高一些,也是理所应当的。
对於赵老三和董大来说,这个收购价格已经很良心了。
今天200来斤野猪肉,收入就是50多块钱,別看钱不多。要知道,现在农村一个工分才值7分钱。
一个壮劳力,一天满分才10个工分,折算成钱才7毛。
但大多数社员出勤一天未必能赚满10个工分,一般就八九个工分,甚至五六个工分。这么算,一个劳动日的收入就大打折扣,可能就只有四五毛。
因此,一天能收入50多块,那可是一笔巨款。
儘管野猪肉的腥臊味让不少人皱眉,但毕竟是难得的肉食。
这对於缺少油水的社员们来说,那点口味上瑕疵早就被忽略不计,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期待和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