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就做,秘境空间里,陈安开始进行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复製mk45和mk46鱼雷。
首先,他小心地將这两枚鱼雷进行拆解,每枚鱼雷都被他拆解成一个个小部件。
隨后,他將这些部件反向测绘,包括部件的尺寸、结构和材料等。
一系列操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摸透这两款鱼雷的工作原理和製造工艺。
完成测绘工作后,陈安便依据测绘结果,在秘境空间中著手製造鱼雷的各个部件。
这一过程並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多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是选择合適的材料,他凭藉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空间中冶炼出最符合要求的坯料。
接著,便是精加工环节,他运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对坯料进行切割、打磨、成型等操作,將一块块原材料逐渐变成鱼雷部件的模样。
最后,就是將这些加工好的部件进行组装,確保每一个部件都能精准地安装到位,形成一个完整的鱼雷。
这次复製工作,陈安並不打算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任何改进。
无论是为了提升性能,还是为了使其更適应国內的生產条件,他都不予考虑,只力求百分之百的还原。
不过,在复製过程中,陈安也遇到了难题。
由於秘境空间中的工业水平有限,有一些部件无法通过常规的製造手段生產出来。
面对这一难题,陈安直接运用精神感应法,亲手“搓”出了这些难以製造的部件。
可惜,这种精神感应製造方法,只能在秘境空间中才有能施展,而且只能陈安亲自动手才行,只能少量製造,不能普及,否则就可以直接量化生產了。
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很快,两枚与原版一模一样的鱼雷呈现在陈安面前。
无论是外观的细节,还是內部的构造,这两枚复製的mk45、mk46鱼雷都与原版毫无二致,仿佛是从同一个模具中出来的一般。
复製工作完成后,接下来便是测试环节。
陈安將这两枚鱼雷带到了秘境空间中的小海洋里,进行各种性能测试。
为了確保测试过程的安全性,在测试时,鱼雷的战斗部並没有装填炸药,是“操雷”。
陈安操控著鱼雷,让它们在小海洋中发射、穿梭、进行各项试验,仔细记录下每项性能数据。
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测试,结果显示,陈安手搓的这两枚鱼雷,在性能上与原版mk45、mk46完全相同,达到了预期的复製效果。
看著眼前这两枚完美的复製鱼雷,陈安满意地点了点头。
隨后,他將此次测绘、製造和测试过程中所积累的所有资料复製了一份。
一份资料与两枚复製鱼雷一起封存在了秘境空间的仓库中,以待不时之需。
另一份准备和两枚原装鱼雷一起送回国內。
接下来,陈安的思绪又转到了另一个问题上:
该如何將这些资料和鱼雷送回国內呢?
怎么办才能既合理,又不突兀?
就在陈安为此冥思苦想之际,他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则新闻。
讲述的是我国新一代反潜鱼雷研发过程中所经歷的一个事跡。
当时,我国在研製新一代反潜鱼雷时陷入了困境,科研人员们苦苦思索却始终找不到突破的方向。
直到78年10月9日,整个研发过程迎来了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