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这就是坎城!
关於上流人士的生活。
方冬升这次来坎城有著更加深度的体验,
毕竟去年在柏林被索尼经典带飞的时候,他只是拿了几个相对来说分量不高的奖。
但这次不一样了,顶著柏林金熊奖的头衔,有些女星,尤其是文艺片女星,见到他如飞蛾扑火纷纷表示:
向天际八!
方冬升也不是圣人君子。
除了黑妹和看不上眼的之外,其他的就交流交流。
探探对方的深浅,为以后的合作做铺垫。
三月初,第54届夏纳电影节(2001)公布了主竞赛单元以及其他单元的入围电影名单。
其中,主竞赛单元共入围23部电影。
內地入围的只有一部,方冬升的《小偷家族》。
湾省入围两部,侯孝弦的《千禧曼波》。
蔡名亮的《你那边几点》。
坎城电影节与威尼斯、柏林所不同的是,它还有次级单元,一种关注单元。
含金量高於柏林、威尼斯的次级单元。
因为夏纳逐年增加的影响力,以至於它的次级单元含金量都要高於某些a类电影金奖。
这个单元以大胆创新和艺术实验性著称,常聚焦身份认同、社会边缘等主题.
太笼统,不明白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
今年一种关注单元入围的华夏电影只有一部,关景鹏,《蓝宇》。
入围名单传回国內,舆论顿时精彩起来。
入围了,又入围了!
“方冬升入围三大电影节,仿佛探囊取物。”
“不是,这欧洲三大电影节是方冬升的后园还是自留地,怎么一拍电影他就能入围?”
“唉,有的导演拍了十多年电影,连入围其他单元的机会都没有人比人气死啊。”
《跟他生在一个时代的导演,是不幸,也是幸运》
南方都市报一则標题扎眼报导,引起业內震惊:
初春三月,当方冬升再次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消息传回国內,舆论场瞬间沸腾。
热议的背后,藏著一个让同代导演们五味杂陈的现实。
跟方冬升生在一个时代,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说不幸,是因为方冬升的存在,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给同代导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报导客观的细数了方冬升出道以来的获奖电影以及相应的票房。
眾人这时才发现,方冬升的每一部电影要么拿奖,要么高票房。
要么得奖、票房兼顾。
就连《车四十四》这样的短片,都拿了威尼斯的短片金奖以及改编成的长片电影在北美热映。
“说真的,能做到这一步的人,除了天才,我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来解释。”
有人看完报导之后,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嘆,
南方都市报的主要阵地在南方,准確来说是覆盖珠三角区域。
但事实上,它的一些深度报导受眾是全国人民,再加上网际网路上小范围的传播。
关於方冬升的这篇报导一下子就火了,不少媒体也在转载发刊。
报导的最后,南方都市报的编辑总结道:
“..—在2001年这个电影行业快速发展的年代,方冬升就像一个標杆,聂立在同代导演们的前方。
他的存在让竞爭变得异常激烈,让许多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同时,他的才华和成就也点燃了更多导演的创作热情,推动著整个华语电影行业不断向前进步。
或许,这就是跟他生在一个时代的导演们最真实的写照在不幸中砥礪前行,在幸运中汲取力量。”
“怀,汲取个蛋的力量,妈的,一个农民工、乡巴佬有什么好吹的,南方都市报收钱了?”
黔州,青岩古镇。
陆捧著一张从城里买来的报纸,看著报纸下方的文章来源:
转载《南方都市报》。
他气不打一处来,用力的將报纸揉成团。
《寻枪》的剧本已经备案通过,接下来就是拍摄了。
於是姜闻带著他四处堪景,这是第三站,赣州。
姜闻对这里非常满意,在这里待了一周,他整天上山下乡的窜著,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子,就定著这里吧,挺符合剧本的情况。”
姜闻拍了拍手,从远处赶来。
“哦哦,好,也行,我看著也挺好。”
陆扶了扶眼镜,笑著说道。
“要不然去陕省怎么样?那里的黄土高坡,我觉得也不错。”
姜闻突然问道。
“也行,荒凉苍茫,挺有意境。”
陆点头。
见他这样,姜闻摆了摆手,道:
“就定这里吧,不来回折腾了。”
“呵呵,都行。”
你他妈在这儿搞服从性测试呢?!
陆已经摸清楚姜闻的脾气了。
这人属驴的,你得顺著他,否则他就要脾气暴躁,卸磨罢工。
开始陆还试著反抗,结果被姜闻一顿劈头盖脸的。
关键姜闻说的东西还都是对的,比他在书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具可操作性。
然后,陆就歇逼了。
说也说不过,骂也骂不过。
算了,还是在心里默默扎小人,请求天皇保佑,让姜闻服从自己的命令吧.—
不仅陆在骂,国內的某位提著裤子的冯姓导演也在骂。
京城某高档会所內。
“按我说,这群无良媒体都他妈傻逼,一桿子打死一船人,踩一捧一—
不对,是踩了所有人给他做嫁衣。”
小钢炮怀里揣著个长相漂亮,身材高挑的女人,一看就是车模或者外围。
他喜欢玩野模或者小明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比那些大明星乾净。
小王跟小钢炮不一样,他就喜欢有名气的。
比如,此时的他手里就绽放著一朵白莲。
这莲座,大王坐的烫屁股,换上小王,坐的心安理得。
“冯导,报导说的是“同代”导演,不是“同时代”导演,这还是有区別的。”
“这他妈的有什么区別,算了,你们跟郑主任合作的那电影怎么样了?”
说到这个,小王来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