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新上映的《桃灿烂》还多10个百分点。
有影院工作人员在网上晒了张照片:散场的观眾里,有个小男孩把手里的半根棒棒分给了路边的老人,就像是电影中那些画面一样。
配文写著:“这过亿的票房,买的不是电影票,是给生活的一张温情欠条。”
此时的叶柯,正走进cctv6的演播厅。
这也是观眾们常念叻的“六公主”电影频道。
后台化妆间里,主持人瑶淼对著台本反覆琢磨,见叶柯坐下补妆,抬头笑道:“等会儿我少问些获奖感言,观眾来信里八成都是想听听片场的琐事,比如苇青老师揣揣到化,张义山磨破膝盖这些。”
叶柯对著镜子理了理衬衫领口:“行,那我就尽捡实在的说,保证没半句虚的。”
上新闻联播时,叶柯可是不知情。
而可到了电影频道,聊的都是自己最熟的电影和片场,整个人都鬆弛下来,连指尖敲著化妆檯的节奏都轻快了些。
演播厅的灯光骤然亮起,暖黄色的光束打在舞台中央。
叶柯刚坐下,就听见台下传来细碎的掌声。
瑶淼先指了指观眾席前排:“今天来了不少特殊的观眾,都是北电錶演系的学生,他们说看了《小偷家族》,非得现场听听叶导怎么把一群『小偷』拍得比谁都像家人。”
叶柯往台下扫了眼,果然看见几张眼熟的面孔。
正是那北电宿舍里扯著嗓子喊“叶柯牛逼”的那帮小子。
坐在第三排的曹真手里举著个硬纸板,上面用马克笔写著“金熊666”,字歪歪扭扭的。
但很快就被旁边的朱亚纹和罗禁,一把摁了下去。
“其实真没什么特別的技巧。”
叶柯换了个舒服姿势:“就拿苇青老师藏果那场戏来说,她总觉得自己演得『太刻意”,说『老人藏东西哪会这么使劲著”。
后来我让道具组买了斤水果,让她揣在袄袖管里,揣了小半个月,天热的时候化成黏糊糊的稀。
等再拍的时候,她指尖捏著皱巴巴的纸,那股子捨不得又想给的劲儿,根本不用演。”
大屏幕適时切到电影片段:苇青把塞进羊紫手里,指节上的老年斑蹭过孩子的掌心,纸作响,镜头拉远时,能看见老人袖口那片淡淡的渍。
台下顿时响起低低的惊嘆声。
瑶淼笑著接话:“听说张义山为了演好少年祥太,真把膝盖磨破了?道具组不是准备了两条裤子吗?”
“那小子倔得很。”
叶柯想起片场的事就忍不住笑,“道具组確实备了新裤子和做旧的破裤子,我跟他说『被生活磨出的口子,比剪刀剪的真”,让他穿破的那条。
结果第三天他一瘤一拐过来,裤腿上沾著泥,膝盖渗著血,举著裤脚跟我邀功:“叶导你看,这下够真了吧?
后来才知道,他为了找那种『总在地上爬』”的感觉,没事就往糙地上蹭,场务劝都劝不住。”
说到最后叶柯忍不住笑道:“他啊,真的是跟猴一样,但是有灵性“
台下鬨笑声里,北电的学生们凑在一起小声议论。
坐在前排的女生举著话筒站起来,声音带著点紧张:“叶叶导,我们新人总纠结该先练技巧,还是先学观察生活,您觉得哪个更重要?”
叶柯拿起桌上的矿泉水瓶,对著观眾晃了晃:“就像这瓶水,標籤上写著“矿泉水』,这是技巧,告诉你它是什么。
但只有拧开喝一口,才知道凉不凉、甜不甜,有没有带点涩味,这就是观察生活。”
不知不觉录到后半段,叶柯聊起片场一些趣事。
王玲扇羊紫巴掌时总忍不住笑场,最后是叶柯让她回忆“小时候被妈妈教训”的事,
才找到那股“手狼心软”的劲儿。
叶柯自己演父亲被警察带走时,口袋里藏著块凉馒头,就为了找那种“饿了好几天”的虚弱感。
这些细节让现场笑声不断。
瑶淼趁机拋出观眾最关心的问题:“现在《小偷家族》票房已经破一亿多了。
好多人都在猜,您下一部电影打算拍什么?还会延续这种现实题材吗?,
叶柯望著台下闪烁的镜头,沉吟片刻才开口:“目前还没完全定下来,可能会休息一段时间,或者试试別的类型,毕竟人总归要尝试新的,不断挑战自我录完节目时,瑶淼笑著递过一个笔记本:“观眾让我求句寄语,说想贴在剧本封面上。”
叶柯接过笔,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写下:“別总想著当主角,先把自己活成剧本里的人.”
进入四月,《小偷家族》的热度渐渐消退。
虽说影院里,这部片子的排片占比仍牢牢守住25%的份额,比新上映的一些电影还多出五个百分点。
甚至有一些影院经理在网上晒出凌晨场的上座率截图。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绿色座位標识里,只有零星几个空位,配文写著:“开了十年影院,头回见文艺片能扛到四月还满座,那些二刷三刷的观眾,比谈恋爱还执著。”
隨后一个让整个电影圈咋舌的数字被公布:《小偷家族》最终票房定格在2亿。
这个数字像颗炸弹,在业內炸开了锅一一要知道,2004年全年的文艺片总票房加起来才一亿多票房。
其中最卖座的《入师》也只拿到9700万票房。
而叶柯这部片子,仅凭一己之力就將文艺片的票房天板抬高了一倍。
更让人惊嘆的是,它的票房构成里,二刷三刷观眾贡献了近40%,也就是说,有近8000万的票房来自“回头客”。
只能说,去年的文艺票房天板是叶柯,今年的天板可能依旧是他。
而且这个天板,估计很难短时间再被打破。
而叶柯也是硬生生凭著三部文艺片,拿下三亿票房的內地男演员。
这是在05年,是国內票房还未井喷的时候,所以说叶柯简直是拉出新高度。
票房数据背后,是铺天盖地的深度影评。
《南方周末》的文化版用整版篇幅分析:“《小偷家族》的胜利,在於它避开了文艺片常见的『苦难贩卖”。
当其他影片还在镜头里堆砌破败的房屋、僂的背影时。
叶柯让小偷家族在偷来的麵包里吃出甜,在漏风的屋子里讲出暖,这种『带著渣的现实』,比任何刻意的煽情都更戳人心。”
在网上有观眾写下:“第一次看哭是因为他们偷东西被抓,第二次看哭是因为他们分偷来的泡麵时,奶奶把蛋给了最小的孩子。
第三次看才懂,所谓家,不是房產证上的名字,是有人愿意把最后一口吃的分给你。
,
更有人翻出04年的票房数据对比:“去年最火的《功夫》拿了1.7亿,可那是靠特效和星爷的招牌。
《天下无贼》1.2亿,靠的是刘德哗、刘喏英的国民度。
叶柯这部,靠的是他和五个『无名之辈”和一堆偷来的生活碎片,却硬生生比它们都能打。”
而业內的討论更是炸开了锅。
有导演在访谈里直言:“2亿这个数字,打了所有说『文艺片没市场”的人的脸。
我们拍《德拉姆》,费尽心力拿到3000万票房就谢天谢地,叶柯用事实证明,不是观眾不爱看文艺片,是我们没拍出能让观眾放进心里的故事。”
投资方们则忙著翻旧帐:“去年有人说《入验师》9700万已是极限。
结果今年叶柯就翻倍给你看,这哪是票房,是给整个行业的耳光。
关键这两部电影,还都是与叶柯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