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半岛:她们闯进我镜头 > 第100章 《窥探》

第100章 《窥探》

“不行,那么多人看著的,我林允儿的面子可以丟,但少女时代的面子不能丟!”

李顺圭翻白眼:“少女时代早就没面子了,现在唯一还有面子的就是solo女王泰妍。”

“反正不行,这种事情经歷一次就够了。”

这办法虽然有效,但屈辱性太大,像个傻子一样被人围观挨骂。

林允儿虽然是sm公司的,但她不是sm。

那么问题来了,少女时代中谁是sm?

“单纯找他骂你一顿不行吗?”

李顺圭灵光一现。

“唉?这样可以吗?”

林允儿脑袋有些岩机。

“都这样了,试试怕什么?”

对啊,反正都被骂过,也不在乎了。

等到时候演技提升打安阳的脸就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女平—一林平之】

林允儿鼓起勇气:“那我打电话给他了。”

“我先去客厅。”

“不,待在这里陪我,我有点害怕。”

李顺圭故作为难:“好吧,记得开外放。”

《聚焦》剧组。

拍摄已经到尾期了,安阳和全宝蓝的剩余时间也不多了。

所有话题自然而然地就像以后的规划聊起“离开后,一边继续学一边当idoi吗?”

全宝蓝摇头:“除非必要的团队活动,我都不参加。”

安阳一愣:“这么坚决?”

“我年龄不小了。”

全宝蓝今年已经31岁了..ido的剩余生涯几乎没有了。

这就是韩国女偶像的年龄困境。

s.e.s.成员bada(1980年生)虽在2010年代转型音乐剧演员,但作为偶像的黄金期已过,音乐活动大幅减少。

fin.k.l队长李孝利(1979年生)虽在2003年后成功转型为solo歌手和综艺明星,但其偶像身份在2000年代中期已逐渐剥离,音乐作品关注度下滑。

babyv.0.x成员尹恩惠(1984年生)2004年退团转型演员,偶像生涯在25岁前终结。

chakra成员郑丽媛(1981年生)2004年退团后彻底放弃歌手身份,坦言“唱歌拖累成员”,转型演员后仍面临角色类型限制。

早期女团papaya成员姜世贞(1980年生)在2000年代初期解散后改名换姓转行,因公司未支付报酬被迫从事底层工作。

30岁左右的女偶像若无法及时转型,不仅面临资源断层,还可能因年龄標籤被市场边缘化。

要么退圈,要么转型,除此之外別无选择。

这是她第一次在安阳勉强承认自己年龄大。

“那下个剧组找好了吗?需要我帮忙,你就说。”

快两个月的相处了,全宝蓝在剧中做了什么,安阳都看在眼里。

挺不错的。

“我不算找剧组。”

“怎么?要自己开始拍电影吗?”

“不是,拍电视剧。”

玩这么大?

“不太现实,可能剧都攒不起来。”

不是安阳在嘲讽,拋开偶像这层標籤,这就是新人製片面临的现实。

钱难凑、人难组,起步就卡壳,韩国拍剧烧钱,新人没资歷,投资人不信任,拉不到资金。

同时,好编剧、演员早被老牌团队绑定,新人只能用二线甚至素人班底,拍出来质量难保证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

播出渠道门槛高,流程坑多易翻车,三大电视台只爱明星扎堆的热门剧,新人作品大概率被拒,就算勉强播出也是深夜档,没人看。而且拍摄要搞定各种合同、许可,流程复杂,新人没经验,稍不注意就踩法律雷区,赔钱又扯皮。

市场残酷,失败就难翻身,观眾只认“爆款”和流量明星,新人拍小眾题材没人买帐,跟风热门又难超越。

行业只看收视率和回报,首部剧扑街基本就被打入冷宫,后续再难拿到资源,而资深製片人就算失误也有机会东山再起,新人容错率几乎为零。

全宝蓝自然也明百这个道理。

“安阳,你要帮我。”

安阳:?

“我没钱投电视剧了。”

“你当主演就行,我已经收了一个本子,很適合你。”

“说吧,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

自己当主演確实是够了,名头在这里。

“你先看剧本。”

“流程还挺正规。”

安阳的演员虽然是玩票性质,但架不住出成绩啊。

片约在邮箱里都堆了好多了,他有空的时候扫了一眼。

全是烂片。

真不要对韩剧有滤镜,这种极度工业化的產物怎么可能全是精品。

能出圈的,能在中国传播的,都是同期一年成百部杀出来的。

韩国每年生產超150部韩剧,但能突破圈层传到中国的往往只有几部。

这些剧是从激烈的本土竞爭中“杀出来”的一一要么靠强情节(復仇、悬疑)、要么靠话题性(社会议题、顶流主演),本质是商业筛选的结果,而非质量筛选。

所以中国观眾接触的多是的头部作品,形成“韩剧必精品”的错觉,实则大量平庸之作(如家庭伦理剧、低成本偶像剧)从未进入视野。

工业化包装能力≠艺术价值,类型化优势掩盖同质化问题韩剧的“好看”常源於成熟的工业化流程。

强节奏剪辑(每集3-4个高潮点)、视觉化符號、精准的情绪刺激(復仇爽感、be美学),这些元素天然適合短视频传播和跨文化理解。

但这种“好看”是技术层面的达標,而非內容深度的突破。

打破滤镜,回归理性对比韩剧的“出圈”是商业成功学的范本,而非质量判决书。

不要一味的吹韩流。

中国观眾觉得“好看”,本质是对“强娱乐性+精致包装”的认可,而非对其整体影视工业的肯定。

韩国也有大量“流水线爽剧”和收视扑街之作。

与其爭论“谁比谁好”,不如看到两国剧集都在各自的市场规则下生產,真正的进步,在於跳出“非此即彼”的比较,关注作品本身能否打动人。

毕竟,观眾记住的永远是《请回答1988》的温情、《人世间》的厚重,而非某个国家的標籤。

扯远了,回归正题。

安阳没想到全宝蓝是有备而来的,有些意外,同时又期待她能拿出什么剧本。

演员只是个玩票性质,如果剧本不让安阳真的感兴趣,或者钱给的真够多。

他不会演的。

全宝蓝明显就是没钱,不然也不会把主意打到安阳头上,她要靠安阳主演的名头去拉投资。

接过剧本,名字就让安阳眼前一亮。

《窥探》

半个小时后,安阳意犹未尽的放下剧本。

只要製作水准和演员不拉,这剧大爆。

就从第一集的剧本来说。

开场就甩王炸悬念,一上来就討论“天生杀人基因”,孕妇要不要打掉这种胎儿?直接戳中人性和伦理爭议,观眾瞬间被勾住。

而且伏笔很多,过去的连环杀人案、现在的新案件、角色的童年阴影,三条线交叉推进,老鼠、血书包等小细节全是伏笔,推理感拉满。

角色全是双面人,表面是好警察的男主,小时候救小鸟却藏著神秘背景。

医生爸爸转身变冷血杀手,连孕妇妈妈都在“保孩子还是保社会”之间纠结,每个人都有秘密,后续反转空间大。

简单来说,第一集把“基因杀人”的猎奇设定、密集反转和人性博弈全塞进去了,像个装满炸药的剧本,只要拍的时候別拉垮,演员把“双面感”演出来,不爆才怪。

“那搞来的剧本?”

“家里的关係,编剧是崔兰,去年播出的《神的礼物-14天》的编剧。”

想凭t-ara的身份收剧本,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家里有资源难道不用吗?

“我接了。”

想演,这男主对上安阳的胃口了。

反差人设,表面是暖男巡警,暗藏童年创伤和基因悬疑,从“天使”到“潜在怪物”的反转空间大。

成长张力,从被动捲入案件到可能主导局势,有从隱忍到爆发的多层次表演机会。

情感复杂度,养母的爱与身份困惑、伦理扶择(基因善恶)提供细腻情感戏挖掘点。

另外这个角色对他也是一个挑战,有挑战才代表著有乐趣,

“真的!”

全宝蓝本来就是试试而已,没想到安阳真同意了。

“很感兴趣,我也想看看我作为演员的上限在哪?还有我的片酬不能少,一亿一集。”

“没问题。”

全宝蓝一口答应,她这不是色迷心窍,而是安阳值这个价。

他的顶级话题度就值,而且还要靠安阳的名头拉资本入局。

安阳现在在演员圈,甚至娱乐圈技术绝对断层的顶流。

他=观眾基础+话题热度,即使剧本或製作有瑕疵,安阳也能靠个人魅力兜底。

在影视投资的风险-收益模型中,这类顶流演员是最直接的风险对冲工具和商业价值放大器。

尤其在资本趋於保守的环境下,有明星=好融资仍是多数投资方的直觉选择。

安阳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对了,你们t-ara还签人吗?”

“啊?”

“新人演员安阳能不能签你们公司?”

上次《製作人》缴税给他干麻了,这次《窥探》得找一个公司掛靠。

能少让瓦房赚点,哪怕是一分钱,安阳也开心。

“啊???”

全宝蓝被这消息砸晕了,安阳签约她们几个人的公司。

把公司卖了都不够签约费吧?

“没钱。”

“想什么呢?掛靠一下,合理少缴点税。”

“哦哦,好,我回去准备合同,这件事要公开吗?”

“都行,如果你们有想要演艺业务发展的意愿,打打我的名头也可以,先签了三年就行。”

“好,我这就和居丽去说。”

安阳拦住了已经昏头的全宝蓝:“等等,先说说这部剧什么时候拍?”

全宝蓝尷尬:“不知道。”

“合著你什么也不知道,就敢找我?”

“这不是试试吗?”

“得,上贼船了。”

“大不了你当船长。

“別,你去拉投资吧,我不投。”

安阳拒绝了这个提议,虽然这款剧很赚钱,但是没半岛的全租房赚钱。

况且多把蛋糕分出去,这部剧才能走的更远。

“12月我就拉班子,爭取明年年初开始拍。”

“里面的女演员你可以选你们t-ara的,反正是大男主剧,当个瓶没啥问题。”

全宝蓝一想,也是这个道理,自己姐妹都在谋求转型,演员也是一条路,先走著唄。

但除了她还有五个人,选谁呢?

先排除居丽和素妍,这两人的思想出了问题,不行。

孝敏?恩静?还是智妍?

想来想去全宝蓝还是觉得朴智妍最合適,因为她年轻。

“就智妍吧。”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老赖开宾利?下一秒直接焊死! 发现老婆是教皇怎么办? 简单修仙:拒绝师妹大因果开始 核弹少女?请向长官致礼! 聊天群:黑心帝皇与神选工头 某霍格沃茨的禁术传奇 全球高武之杀戮成皇 重生后恶毒作精他清醒了 我将以病娇少女形态出击 死神:穿越碎蜂,从卍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