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两的束修就是八千文,即使是买十六文一斤的大米,也能够买500斤,再加上陈米、粟米的补充,稍微收几个学生就能够填饱一家的肚子。何况,除了每个月束修,还会送一些瓜果米麵。”
“如果先生能够抄一些书,通过其他途径再给家里增添一些经济来源。家里再收拾一点菜地,养几只鸡鸭,日子再怎么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落魄。”
……
反正说来说去,叶瑜然的意思,就是不太看好这位先生。
她提醒朱三,以后到了镇上,可以多观察一下,就会明白了。
朱三隱隱感觉自己好像听懂了什么,就差一层窗户纸了,但就是没捅破。
他问娘吧,娘又不愿意说,他就没办法了。
另一个先生那里,就没有那么多事情了,他在这一片属於比较“高冷”的人,不太好打交道。
据说,哪家不按时交束修费,他家那位霸道的老母便会立马出面,让別人退学。
朱三跟著叶瑜然去討水喝的时候,完全看得出来,这家人没有前面那家好说话。
“娘,这家人有些太凶了,老七要是去他们家,肯定会被欺负。”一出来,朱大就摇了头。
“但是,他们家似乎比前面那家过得好。”朱三回忆著院子里的细节,比如他们家的院子打扫得很乾净,虽然只是一些普通的草,但看得出来,当它们盛开时,院子里一定很美。
同样的,岑先生膝下也有三个孩子,他们却穿著乾乾净净的衣服,显得十分懂礼。
即使见到生人,也不胆怯,问了好后,还会跟在他们奶奶身后,好奇地打量他们。
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家人穿的全是新衣服,但在他的印象中,根本不像他打听到的消息——岑先生因为有些脾气古怪,所以他收的学生有点少。
按理说,既然大家更愿意去前面那位先生那里读书,那么苏家的条件是不是应该比岑家更好呢?
朱大听三弟这么一分析,也犯起了嘀咕:“那就怪了,他这边学生还少一点,怎么过得还好一点?难怪学生太多了,很难管?”
“应该不是,大哥,你忘记了,当时我们进院子时,苏家的女主人正跟苏先生吵架,骂苏先生不收学生的钱,又拿家里的东西贴补別人。”
朱大糊涂了:“那是因为苏先生是个好人啊,好人有好报,他只是一时困难,以后肯定会过好的。”
朱三:“……”
他感觉大哥根本没听懂娘的意思,虽然他也没有全懂,但明显听得出来,娘不太赞同苏先生的做法。
与之相比,后面这位岑先生反而更得娘的“喜欢”。
没看到刚刚在人家院里討水喝时,娘还夸了人家家里的孩子吗?
走的时候,还主动拜託岑大娘,让对方帮忙打听,这附近有没有院子要出租,想要找一个便宜一点的……
若不是有问题,娘干嘛不找那位更好说话的苏大娘,而是找这位不太好说话的岑大娘呢?
兄弟俩的討论,叶瑜然没有插手。
有的时候,適时的沟通,能够促进兄弟之间的感情。以后朱三负责照顾大宝、二宝,这种交流肯定不会少,他们也需要早点“適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