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意见是基础,须听须重,组织原则与程序是底线,是保障!”
“两者须兼顾,不可偏废替代。”
“对李怀德同志的贡献应表扬,其潜力可深入考察。但厂长任命,必须严格依循干部管理权限与组织程序,经充分酝酿、考察及党委討论决定!这才是对事业、干部及群眾信任的真正负责!”
陈部长的这番话,逻辑严密,直指核心。
他並没有否定锦旗代表的群眾感情,而是巧妙地將其定位为,某一具体事件中的认可,同时也强调了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的。
苏部长听到这里,脸色稍霽,表示认同陈副部长的观点。
他补充道:“陈部长说得很好,切中要害。干部工作无小事,尤其是重要岗位,更要慎之又慎。我们既要对群眾的热情负责,更要对钢铁事业负责,不能因一时一事的热闹,就动摇了组织工作的根基。”
有个还想要记笔记的记者,连本子都被同行的前辈给没收了。
孙荣捷脸上的笑容尽收,说道,
“陈部长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非常及时!这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两点论,不能搞一点论。群眾路线是我们的根本工作路线,组织原则是保障我们事业健康发展,两者缺一不可!”
他首先肯定对方:“尊重民意绝不等於取代程序;重视群眾评价绝不意味忽视干部全面考察。陈部长的担忧负责、站得住脚。”
接著,他话锋一转,將焦点重新拉回到民意的价值上。
“但是同志们,乡亲们敲锣打鼓送锦旗至部里,这民意仅是对一件事的肯定吗?”
“不!它更深层地昭示,我们的干部只要真心为民办事,纵在平凡岗位,也能贏得群眾衷心拥戴!”
“这份拥戴与信任,火车头和大靠山的评价,本身即是关键的政治素质与领导力体现,它难道不是考察干部德才兼备中德的重要標尺?不是衡量干部可靠的核心指標吗?”
“程序是冰冷的,但民心是火热的!”
“程序需要时间,但群眾的期盼不能无限期等待! ”
“我们讲程序,是为了选好人、用好人,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眾、推动工作。”
“如果因为僵化的程序,让一个在群眾中拥有如此深厚基础、展现出卓越担当能力的同志,迟迟不能走上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岗位,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不负责任?不是对程序初衷的背离吗?”
他最后提出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方案。
“我提议,鑑於轧钢厂班子建设需要,及怀德同志展现的潜力与认同,由苏部长牵头,干部处即刻组成联合考察组。”
“进驻轧钢厂进行快速考察,考察须特事特办,但標准不降、程序不减, 若確证其堪当重任,则当机立断大胆任用,若不足绝不勉强!这样,才是对民意与事业的双重负责!”
孙荣捷的这个提议,表面上是接纳程序,实际上却是以特事特办为名,为李怀德的火线提拔铺平道路。
会议室里静默了片刻。
苏部长眉头紧锁,孙荣捷的提议滴水不漏,他一时找不到更充分的理由反对。
“孙部长的提议,比较周全。”
苏部长最终沉声表態,“组织部儘快擬考察方案报挡委审定。考察工作必严格、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