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三位好友,以三种不同的方式,接下了秦思齐的託付。李文焕的官身庇护,林静之的言路清议,赵明远的財帛后援,几乎涵盖了他能想到的所有可能保全族人的方式。
了却了这桩最大的心事,秦思齐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鬆与…决绝。最后的羈绊已然安置妥当,他可以更加心无旁騖地去追寻那条註定坎坷的理想之路了。
当晚,他在油灯下,展开信纸,给远在白湖村的母亲和族长写了一封长信。详述了自己在岳麓书院的学习生活,表达了对族人的思念与感激,並再三叮嘱族中子弟安心耕读,谨守本分。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岳麓山间的枫叶染红飘落,湘江水涨了又退,半年光阴,竟在不知不觉中匆匆流尽。
这半年里,秦思齐不仅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聆听不同流派学者的精彩讲会,参与无数次针锋相对又受益匪浅的论辩,更在一次次实地考察中,將书中所学与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紧密相连。
他曾在禹王碑下抚摸斑驳的石刻,遥想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也曾驻足爱晚亭畔,看红叶如火,感悟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境。
射圃中,他从最初拉不开硬弓到如今箭无虚发,不仅是技艺的精进,更是心性的磨练,每一次挽弓,都需凝神静气,如对大事。
斋舍內,他的策论从最初的青涩稚嫩到如今屡获甲等,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是与群英的激烈討论,是思想一次次碰撞、融合、升华的痕跡。
释放內心,莫过於与李文焕、林静之、赵明远三人在下学后勾肩搭背地去山脚下的小酒馆打牙祭,一碗最便宜的茴香豆也能吃出盛宴的滋味。
然而,离別之期终究还是到了。秋意已深,寒露为霜。
江面笼罩著一层薄薄的雾气,寒意侵人肌骨。萧瑟的江风掠过水麵,吹动著渡口眾人的衣袂,也吹皱了一江碧水。
一艘中等大小的客船停靠在岸边,船帆尚未完全升起,船工们忙碌地穿梭著,做著启航前的最后准备。粗糲的號子声、水流声、风声交织在一起,更平添了几分离別的萧索。
秦思齐、李振、张祥瀚即將登船,继续他们南下的研学之旅,前往下一站,誉满天下的白鹿洞书院。
码头之上,李文焕、林静之、赵明远三人一早便在此等候相送。就连平日最沉静的林静之,眉宇间也笼罩著一层淡淡的郁色,更不用说性情外露的赵明远。
李文焕望著滔滔江水,打破了沉默:“真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想到半年时光,竟过得如此之快。仿佛昨日才在此处,迎接思齐风尘僕僕而来。“
林静之轻轻点头,接口道:“是啊,思齐此番离去,登山望远,少了一位知音。“
赵明远拍了拍秦思齐的肩膀:“思齐!別的废话我也不多说了!去了白鹿洞,见了老表们,可別忘了咱兄弟!“
秦思齐笑著道:“文焕,静之,明远,此番別离,乃是他日重逢之始。待来日再聚,必当把酒言欢,共话今日!“
李振和张祥瀚也与李文焕等人拱手作別,互道珍重。他们二人与李文焕等人虽不如秦思齐那般亲密无间,但半年同窗,一同上课、切磋、游玩,亦建立了情谊。
张祥瀚认真道:“文焕兄,静之兄,明远兄,岳麓学风,开放兼容,令我二人亦眼界大开。盼日后仍有请教之日。“
李振也点头附和:“诸位保重,后会有期。“
就在这时,秦思齐从身后书童秦实诚小心翼翼捧著的行囊中,取出了一个细长的楠木锦盒。盒身並无过多纹饰,却显得古朴雅致。他打开盒盖,里面整整齐齐躺著三卷用素色锦带系好的画轴。
秦思齐將画轴一一取出,分別递到李文焕、林静之和赵明远手中:“临別之际,思齐思忖良久,不知何以表达心中感念之情。小弟不才,凭记忆描摹了几幅小画,並……不揣浅陋,题诗一首於其上,聊表心意,万望勿嫌拙劣。“
李文焕、林静之、赵明远闻言,皆是微微一怔,脸上露出惊讶与感动的神色。他们小心翼翼地解开锦带,徐徐將画轴展开。
三幅画作构图相似,均採用写意水墨的手法,墨色淋漓,意境开阔。画的正是那日他们四人於岳麓山顶俯瞰之所见:远处浩荡湘江北去,烟波浩渺,江心橘子洲如一枚青螺,静臥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