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连续奋战,这款处於世界技术前茅的处理器被成功仿製出来。
可是结果呢?
没过多久,各企业先后得到了该项生產技术。
沪城无线电厂所得到的仅仅是上面的表扬,参与者获得奖金,也仅有几十块。
方林拿起筷子,转移话题道:“诸位,咱们吃饭吧。”
高英伟心不在焉地夹著面前的菜餚,心里千迴百转。
吃完饭,眾人又了半个小时,完善合作生產的相关內容。
下午,吴胜利带著高英伟一行人前往燕京无线电厂,参观全自动电磁炉的生產线,介绍相关生產原理。
等到高英伟等人离开燕京,吴胜利会组织一支专家团队,跟著高英伟一块返回沪城。
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生產线改造。
60天的时间里,生產出五十万台电磁炉,代表的不单是巨额外匯利润。
还关乎著两家大型无线电厂的吃喝拉撒,外匯资金更重要问题。
送走二人,方林和刘保国一块来到小集体一號车间。
面积不小的一號车间內部,耸立著大量机械设备。
不是別的。
处於研究攻关阶段的四轴加工中心。
受限於国內的设备和材料,国產四轴加工中心的体积远比西方机数控床要大。
差不多有三十多平,面积比方林的办公室还要大。
“老刘,方林,你们来了。”
正在指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的梁奋斗听到脚步声,回头看到方林和刘保国,脸上露出激动笑容。
就在今天,眾人突破了新的技术难关。
马上就要进行第三次试机。
“同志们,大家都先停一下,这位就是方林同志,咱们的四轴加工中心项目没有他提供的程序和软体,即便我们把加工中心的架子搭起来,也只是一头死老虎,中看不中用。”
梁奋斗拍了拍巴掌,主动向方林和刘保国介绍现场新来的技术专家。
研发第一套国產数控工具机的专家悉数到场。
方林住院这段日子。
梁奋斗和各位老伙计动用各自人际关係,从多家科研院所请来大批在数控工具机领域,有著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教授,高级技术人员。
不夸张地讲。
现场上百名新来的参与者,每个都是荣誉等身的老专家。
电子,机械,材料等方面的功勋大佬。
方林一脸热情地和诸位专家握手问好。
刘保国露出了期盼笑容。
大批工具机专家一块出手,何愁国產四轴数控工具机不能儘快诞生。
刘保国不认识他们,却也曾在报纸,广播中听过见过这些专家的名字。
隨后,梁奋斗以工具机副总指挥的身份下达试机命令。
专家们马上进入到工作状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