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方致远来到广电部,在办公室见到了田崇明。
田崇明五十岁左右,戴著金丝眼镜,身穿白衬衫,脸上掛著和蔼的笑容,看上去儒雅斯文,有点大学教授的感觉;但他目光无比锐利,仿佛能穿越时间的隧道,洞察人间的奥秘。
简单寒暄了几句后,田崇明开门见山地道:“小方啊,《千里滔滔心》这片子我看了,这是一部好电影。里面有香江演艺界的团结,有香江和內地的骨肉亲情啊!听说你是《千里滔滔心》的策划,全程参与了这部电影?”
方致远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参与《千里滔滔心》的过程:“我確实全程参与了这部电影,也给电影提了不少建议,但真正主导这部电影的是吴思远和香江导演协会。”
田崇明微微点头:“香江很快就要回归,总局最近也在组织下面的单位创作跟回归相关的作品。没想到香江率先拍出了这种展现香江和內地骨肉亲情的作品,也展现了香江演艺界对回归的渴望啊。就连上面的领导看完,都赞口不绝。”
方致远听到上面的领导对《千里滔滔心》赞口不绝,顿时喜形悦色。
既然连上面的领导都讚不绝口,那电影肯定能大规模发行。
方致远激动地道:“其实拍电影的时候他们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同胞受灾了,想为灾区同胞尽一点绵薄之力,同时也希望內地观眾能够感受到他们这份心意。”
“我已经给中影公司说了,让他们儘快安排电影上映。”
“太好了,他们听到这个消息一定非常开心!”
“小方,刚才你说你在香江筹备新片,而且又跟香江电影人一起搞出了《千里滔滔心》,对香江电影应该比较了解,你对於合拍片怎么看,对放开对合拍片限制怎么看?”
“我觉得放开对合拍片的限制是对的,能让高质量的香江商业片进入內地。
现在內地缺高质量的商业片,各个电影厂都在努力拍商业片,但拍出来的电影跟香江和好莱坞比,差得特別远,很多观眾喜欢去录像厅,不愿意进电影院。
让香江电影以合拍片的形式进来,能吸引观眾进电影院,能够繁荣市场,而且內地电影人也能够通过跟香江电影人的合作,提高自己拍商业片的水平,进而创作出优秀的商业片。”
田崇明微微点了点,国家放开对合拍片的限制,除了香江即將回归,需要对香江电影人统战外,就是希望通过跟香江电影人合作,提升內地电影的製片水平这个方致远眼光不错,看到了放开合拍片的意义!
方致远话锋一转:“这是理想状態,实际上会出现另外一种局面。合拍片主演和主创团队都是香江人,內地只能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劳务输出,什么都学不到,结果香江电影以合拍片的形式抢占市场,而各个电影厂生存会更加艰难。”
方致远这话並不是危言耸听,上一世国家在1991年放开对合拍片后,合拍片数量直线飆升,1993年合拍片数量高达53部,占了国產电影的三分之一,其中票房榜前十名中合拍片占了五部,到了1994年,合拍片更是占了七部。
到这个时候,总局意识到事情不对,这些合拍片基本上都是买个厂標,主演和主创都是香江人,內地电影人完全是底层劳工,这么搞合拍片,非但无法提升內地电影的水准,反而会大规模挤占內地电影的生存空间。
总局觉得这么下去不行,在1994年对合拍片进行限制。
田崇明眼中露出不可思议的光,总局在放开合拍片限制前,討论过放开限制的利弊得失,当时就有人提出,放开限制有可能什么都没有学到,反而被香江电影挤占了生存空间。
不过大家觉得改革是摸石头过河,出问题是正常的,到时候调整就行。
没想到方致远能看到这一点,而且看得比很多人都清楚!
这个方致远真是了不得啊,他的眼光比很多领导都要强!
难怪他能说动香江电影圈,搞出了《千里滔滔心》这样的电影!
田崇明不动声色地道:“那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呢?”
方致远不动声色地道:“我觉得总局可以出政策,对合拍片提出要求,比如规定电影主要演员有三分之一是內地人,男主角是香江人,女主角就必须是內地人;同时要求电影主创必须有一半是內地人,让內地电影人能深度参与合拍片的製作。”
方致远眼中暴起一团金芒:“通过深入合作,就算香江电影短时间挤占了內地市场,只要內地电影水平起来,也可以很快將市场抢回来!”
田崇明暗暗点了点头,这个方致远真的是个人才,不但有想法,而且有办法!可惜他太年轻了,不然等陈志谷退休,完全可以让他接手北影厂!
田崇明笑著夸奖道:“小方,你这个建议非常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