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致远嘆了口气道:“汪扬叔叔,如果不是念著叔叔阿姨对我的好,我早就离开北影厂,自己拉一帮人单干了。就拿《孤胆特工》来说,如果单干的话,我可以赚2000多万。我就是想拉北影厂一把,才把手里的份额分给了北影厂一半。”
刚刚重生的时候,方致远的想法是通过股市大捞几笔,从此之后,过拍拍电影、泡泡妞的逍遥日子。当初陈志谷让他当第四集体的艺术指导,他根本不愿干,陈志谷好说罗说,他才勉强答应。
只是当他做了第四集体艺术指导,见识到北影厂职工面临的窘境,再想到北影厂未来的艰难日子,他才下定决心,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汪洋欣慰地道:“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愿意做艺术中心主任呢?”
“因为做艺术中心主任无法改变北影厂的困局,北影厂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激励机制,厂里的创作者从心里蔑视商业,就算他们迫於厂里的压力,去拍商业电影,可骨子里蔑视商业的他们怎么可能拍好商业片,怎么可能拍出受欢迎的电影?
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给拍商业片的人实际好处,给他们分成、给他们奖励,卖出的拷贝越多,他们的收益就越高。这样一来,只要想赚钱,导演和编剧们就会用心琢磨,怎么让电影更好看,怎么才能拍出受欢迎的电影。
可问题就在这里啊,北影厂是电影局直属事业单位,財务必须按照国家政策来。现在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就不可能给大家分成、不可能给大家发高额奖金。
没有实际好处,根本无法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就算我来管,也不可能扭转局面。”
汪扬听到这话,深深地嘆了口气。
方致远说的问题,汪扬比谁都清楚。1980年,厂里就有不少人说,现在厂里既没有政治掛师,也没有物质奖励,没有创作动力,应该分成和奖励。他也同意这种看法,可没有相关政策,他对此是无能为力。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他上书中央,建议对电影厂进行改革。
国家听取了他的建议,在1984年对电影厂进行改革,电影业被定性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开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国家每年给予各厂一定的流动资金辅助生產,但分成和奖励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当初汪扬没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他同样是束手无策,除非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否则想要通过分成和奖金激励员工,根本不可能实现。
陈志谷见汪扬沉默不语,赶忙往正题引:“致远,你有什么办法吗?”
方致远神情严肃地道:“这两天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觉得要解决激励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成立独立经营和核算的製片子公司,將厂里的核心创作力量集中到子公司,电影赚了钱,创作团队按比例分成。”
方致远將之前跟陈志谷讲的內容,重新讲了一遍。
汪扬静静地听方致远讲製片公司怎么搞,他那有些浑浊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而且越来越亮。等方致远讲完,他鼓掌叫好:“好小子!你这个想法妙极了!不但能调动大家拍片的积极性,甚至能把其他厂的人才吸引过来!”
不过他觉得製片公司只要中青年的做法不妥,就道:“只把中青年调到子公司,那厂里的老人会觉得自己被遗弃了,肯定会有意见。我觉得还是把所有编辑、导演和製片都调到子公司,甚至可以將摄、美、录和演几个部门都划到子公司。”
方致远没有反驳,讲起了故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美国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中央迅速做出应对,將红一出身的部队调往东北,还从各地干部中抽调东北籍的干部赶赴东北,共11万大军和2万干部出关。三年之后,出关的13万人马变成了百万雄师,浩浩荡荡打了回来,成为解放全中国的重要力量。
如果出关的时候不是集中精锐,而是带著老弱病残,那很难达到这个效果。
我们现在也一样,如果不能集中厂里最强的创作力量,而是把整个创作部门都塞给子公司,那子公司很容易陷入內耗,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汪洋还是觉得这种做法不妥:“这些老人到了子公司,你要是觉得他们不能用,完全可以不让他们的项目通过嘛,有些老导演的电影也是赚钱的,比如李文化导演。”
方致远轻轻摇头:“西影厂吴天明上台后,提拔年轻人,不用老年人,得罪了很多人,那些失去拍片机会的老人纷纷写信告状,导致省里面不得不反覆派调查组对吴天明进行调查。我不希望调查组三天两头查我,那样我无法安心工作!”
陈志谷笑骂道:“你小子够坏的!把这些老人当包袱甩到厂里!要是他们没戏拍,找麻烦也是找厂里的麻烦,他们要告状,也是告我这个厂长,告不到你头上来!”
方致远摊开双手,无辜地道:“我也没有其他办法。”
汪扬觉得方致远的做法会引来大量的反对声,甚至是谩骂声,但现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就道:“致远,你刚才讲中央派大军出关,只用了三年便打回来。如果答应你的要求,那你多久能解决厂里的债务问题,五年能做到吗?”
方致远竖起一根手指:“我不要五年,只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