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湾仔道197-199號,《明报》大厦中。
“查先生,我们今天的销量是七万九千五百份。”
查良墉听著下属匯报微微皱眉,《明报》的销售量长期维持在八万五千—十二万这个区间,怎么今天突然跌破八万份了。
“无缘无故的怎么会少这么多?”
“根据回收废报的员工说,今日《景报》突然爆火,好多人都转去买它们的报纸了。”
“景报!?”
查良墉沉吟一声,不由忆起了往昔。
1952年景报创立时,他正在《大公报》任职,而且还化名『林欢』给长城写过剧本。
期间与各大报社人士往来频繁,结识了同为上海知识分子的林景山。
开始两人称的上是莫逆之交,可惜最后因为理念不合分道扬鑣。
不过若是拋弃一些因素,查良墉打心眼里钦佩林景山,毕竟在1960年林景山就敢在报纸上公开批评政府,声討无良奸商,称得上君子。
但他那个儿子就一般般了,前段时间自己还听人说《景报》要倒闭了,怎么转眼间就给他盘活了。
“怪哉。”
查良墉抬头问道:“《景报》今天的的內容是什么?”
“我买了一份,查先生请过目。”
下属赶紧將手中报纸递了过去。
查良墉打开一看。
《民俗奇闻,肥仔撞到正之七月半》。
“景报居然也开始连载小说了,还是民俗怪谈。”
所谓文人相轻,查良墉轻笑一声有些不屑,却没说什么怪话。
他是那种用笔多过用嘴的人,1967年他与梁羽生发生了『新派武侠之爭。』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偏重歷史考据,诗词雅致,认为金墉的作品商业化过重,甚至公开说:“金墉写的是『武』,我写的是『侠』。”
而金墉没有直接回击,但在小说中塑造了某些“酸腐文人”形象比如《笑傲江湖》的岳不群,被部分人解读为影射文坛中的虚偽者。
但他从未承认过,仅表示:“小说角色,请不要对號入座。”
不过后来二人关係却又相当好。
1970年代后,金墉因《射鵰》《神鵰》《天龙八部》等作品影响力远超梁羽生。梁羽生晚年坦言:“我是开风气者,金墉是发扬光大者。”
金墉也回赞道:“梁兄是新派武侠鼻祖,小说考据精细,用词雅致。”
只能说文人之间的关係確实微妙。
“好老辣的文笔,好精妙的构思,这结尾断的恰到好处。”
看完小说,查良墉不由轻拍桌案,说道:“景报算是捡到宝贝了,不过怪哉,如此人物怎么会去景报,而且这个文风,怎么从没有见过?”
他又转到开头,看了看笔名。
“我不吃牛肉?”
这名字莫非有什么深意?
难道是个印度人。
算了,想不通的事情,他也懒得多想。
不过面对来势汹汹的《景报》,查良墉思考半晌后说道:“明天的报纸,减少民生板块。把之前一直在追踪的贪污案件放上去。”
说完查良墉犹豫片刻继续道:“再加上修订版的《书剑恩仇录》”
嘶。
下属倒吸一口凉气。
这未免对景报太重视了吧?
“狮子搏兔,尚要竭尽全力!更何况景报可不是兔子,去吧。”
.......................
此刻李朗尚不知道,《明报》已经盯著了《景报》,他坐在一间茶水间里,周围围满了洪家班成员。
“事情都明白了吗?记住不要砸东西,不准打人,但一定要给我拿出流氓无赖的气质!”
“明白!”
“朗哥,明白是明白,不过。”
钟发舔舔嘴唇心虚的看了眼身边的洪晶宝,问道:“我真的要打三毛哥?”
“都说是做戏了,不要有什么心理压力,而且他这么胖,一拳顶得住。”
李朗转头冲洪晶宝说道:“你记得带个血包放嘴里,被打了就咬破,如果能流鼻血就更好了。”
“今天大家早点回去休息,明天早上九点所有人大门口集合,我们一起去砸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