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体积仍然不小,但比起房间大小的电子管计算机,已经是革命性的缩小。
更重要的是,其核心计算单元全部採用了自製的集成电路晶片,只有少量辅助电路还使用传统元件。
今天是正式测试日,不仅研究所的全体成员到场,还邀请了军部、技术部和统计局的代表。
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小声议论著,气氛既紧张又期待。
张德山作为项目副负责人,简要介绍了系统的基本构成:
“这台计算机原型包含六块核心集成电路:一块算术逻辑单元,负责数学运算;一块控制单元,协调各部分工作;两块存储单元,用於保存数据和程序;两块输入输出接口,连接外部设备。“
“还有什么特別之处吗?“军部代表问道。
“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和可靠性,“张德山自豪地说,
“根据我们的初步测试,它的计算速度比现有的电子管计算机快至少30倍,同时功耗只有后者的二十分之一,几乎不產生热量,也不需要特殊的冷却系统。“
听眾中发出一阵惊嘆。在场的人都是行內专家,深知这意味著什么。
“更令人惊讶的是,“张德山继续道,“在过去一周的测试中,它一直保持连续运行,没有任何故障。要知道,我们的电子管计算机平均每8小时就会因为元件故障而停机。“
在场的统计局代表刘主任激动地问:“它具体能运行什么计算任务?“
李铭这时接过话头:“我们准备了三组测试,分別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第一组是军事弹道计算,第二组是工程数据分析,第三组是人口统计处理。请各位代表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我们当场演示。“
军部代表杨上校毫不犹豫地说:“弹道计算。这是前线最急需的。“
李铭点点头,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资料:
“这是一份典型的炮兵弹道计算任务,考虑了风速、温度、弹药类型等十多个变量,需要求解最佳射角和装药量。在传统计算方式下,五名计算员需要约三小时才能完成。“
他將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按下启动按钮。系统开始运行,指示灯有节奏地闪烁著。所有人都盯著计算机,等待结果。
一秒...两秒...三秒...
印表机突然启动,开始输出计算结果。
“完成了?“杨上校难以置信地问,“就这么...三秒钟?“
李铭检查了一下输出结果:“是的,三秒钟。而且精確到小数点后四位。“
杨上校接过列印出的结果单,仔细检查了一遍,然后又一遍。他的手微微发抖:“这...这简直是奇蹟!你知道前线指挥官为等待弹道计算结果耽误了多少战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