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环节展示侦察能力。地面上布置了数十个偽装目標,大小不一,隱蔽程度各异。侦察机进行了常规的侦察飞行,利用机载相机拍摄,然后返回。而“蜂鸟“则分散开来,以某种明显是预设的协同模式,迅速覆盖整个区域,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侦察任务。
“现在,让我们看看侦察结果。“军官指向大屏幕。
传统侦察机拍摄的照片模糊不清,只识別出了约60%的目標。而“蜂鸟“不仅拍摄了清晰的照片,还通过某种板载处理系统,自动標註出了所有偽装目標的位置和类型,识別率接近100%。
观眾席上一片譁然。这种自动化的目標识別能力,在五十年代初期简直如同科幻小说。
第三个环节最为激动人心——对抗演示。传统侦察机被指示“拦截“一架“蜂鸟“,模擬空战场景。
一开始,侦察机凭藉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操作,几次靠近“蜂鸟“。但很快,情况就变得一面倒——“蜂鸟“以其惊人的机动性和速度,轻鬆躲避每一次拦截尝试。更令人震惊的是,隨著时间推移,“蜂鸟“似乎在“学习“对手的战术,预判其动作,使拦截变得越来越困难。
最终,侦察机被迫放弃,而五架“蜂鸟“组成的编队,如同一群真正的蜂鸟般环绕著侦察机盘旋,展示完全的技术优势。
“这不可能...“汉密尔顿听到身旁的飞行专家喃喃自语,“这种机动性,这种协同能力...他们的飞行控制系统至少领先我们十年!“
更令人震惊的是龙国军官最后的总结:“女士们,先生们,您今天看到的'蜂鸟'系统,是我们为出口特別设计的简化版本。它的性能虽然有限,但对於基础侦察和边境巡逻已经足够。现在,我们开放问答环节。“
“简化版?有限性能?“各国军官们面面相覷,眼中写满了难以置信。如果这只是“简化版“,那么龙国军方自用的系统该有多先进?
展会第二天下午,能源技术展区。
相比喧闹的航空区,能源展区显得更加沉稳,但吸引的专业观眾同样眾多。中央展台上,一个约两米高的银灰色圆柱体结构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磐石'模块化核能装置,“一位中年工程师介绍道,“它是'神霄'技术的民用衍生產品,专为偏远地区、孤岛或特殊设施提供稳定电力。“
白头鹰国橡树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戴维斯教授挤到前排,目不转睛地盯著这个装置。作为一名资深核物理学家,他立刻认出这不是普通的反应堆。
“输出功率?“他直截了当地问。
“標准配置下1兆瓦,“工程师回答,“足够为一个小型基地或千人左右的社区提供基本电力。“
“1兆瓦?这么小的体积?“戴维斯难以置信,“冷却系统在哪里?安全措施呢?“
工程师微微一笑,按下控制台上的按钮。“磐石“的外壳变为透明,显示出內部结构的全息图。
“'磐石'採用了简化版的熔盐循环系统,“他指向內部的一个环形结构,“冷却完全依靠被动循环,不需要外部动力。安全方面,我们设计了三重独立的应急关停系统,即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它也能安全冷却。“
戴维斯教授凑近全息图,手微微发抖。这种小型化的程度,这种优雅的安全设计,这种自成一体的循环系统...白头鹰国最先进的实验室反应堆与之相比简直像是原始的蒸汽机。
“辐射防护?“他继续追问,语气中已经带上一丝敬畏。
“外壳採用特殊复合材料,正常运行状態下,站在装置旁边接收的辐射剂量低於自然本底辐射。“工程师平静地说,仿佛这是再普通不过的指標。
戴维斯几乎说不出话来。在五十年代初,所有核反应堆都需要厚重的混凝土屏蔽,辐射泄漏是所有核工程师的噩梦。而龙国人却声称,他们的小型反应堆可以安全地放在人群密集区,辐射泄漏甚至不如自然环境!
“这...这不可能,“他终於找回自己的声音,“除非你们在材料科学上有什么革命性突破...“
工程师礼貌地点头:“您说得没错,教授。'磐石'確实採用了一些新型复合材料,这也是我们能够实现如此小型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戴维斯教授如同被雷击中,他想起自己领导的实验室耗费十年心血研发的小型反应堆,那个被他们视为“未来明星“的项目,此刻看来不过是一堆笨重的废铁。
“它...它已经投入实际使用了吗?“他的声音有些发抖。
“当然,“工程师指向展台旁的一块显示屏,上面显示著一个偏远岛屿上的小型设施,“这个'磐石'装置已经在南海某岛屿稳定运行了六个月,为气象站和小型社区提供电力。“
戴维斯默默地看著屏幕上那个小巧的银色装置,心中一片震撼。他终於明白为什么橡树实验室的主任在看到“神霄“数据后会崩溃了——龙国在核能技术上的领先,已经不是几年或十几年的差距,而是整整一代人的鸿沟。
第二天傍晚,军用电子设备展区。
这个展区吸引了大量的军事专家,特別是雷达和通信领域的技术人员。中央展台上,一套外形简洁的雷达设备正在进行实时演示。
“这是'盘古之眼'预警雷达模块,“一位面容严肃的龙国技术人员介绍,“专为中小型防御系统设计,可探测超低空、高速、小截面积目標。“
展台两侧各有一个大屏幕。左边屏幕显示著一台传统雷达的画面,满是雪般的噪点和模糊信號;右边屏幕显示的是“盘古之眼“的画面,清晰锐利,每个目標都被精確標识,附带实时计算的速度、高度和航向数据。
“这是同一片空域的实时监测结果,“技术人员解释,“左边是標准p-12型雷达,右边是'盘古之眼'。“
北极熊国的雷达专家谢尔盖·伊万诺夫无法掩饰脸上的震惊。p-12是他们最新型的军用雷达,刚刚服役不到两年,被认为是当时最先进的地面预警系统之一。而现在,它在“盘古之眼“面前就像一个过时的玩具。
“处理能力?抗干扰性能?“伊万诺夫急切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