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清政府想学习先进的政治经验,於是派五大臣分別奔赴欧美和倭国考察。】
【五大臣在国外逛了一大圈,回国时需要提交考察报告,但是他们写不出来。】
【於是,以镇国公为首的五大臣决定找人代笔。】
【经过层层外包,这个活最终交到杨度和梁启超手里,因为他俩是学术圈公认的高水平学者。】
【最终,二人合作完成了《宪政考察报告》,为五大臣交了差。】
【然而,关於这份报告的功劳,人们往往只归功於梁启超。】
【这是因为杨度后来帮助过袁世凯称帝,属於履歷上有污点,因此他在报告中的贡献被刻意淡化。】
【但实际上,梁启超只撰写了报告的三分之一內容,而超过一半的內容都是由杨度完成的。】
【由此可见,杨度的学术水平確实顶尖。】
......
洪武年间。
朱元璋嘖嘖几声。
清政府真的烂透了!
还想学习別人的先进政治经验。
也不看看都派出去的是什么货色。
考察报告都写不明白,还要別人代写。
朱元璋瞬间对清朝无比鄙夷。
真是活该清朝要完!
......
【虽然杨度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唯有將其付诸实践,方能见证其真正成效。】
【杨度为了救国,选择的实践道路是“君主立宪制”。】
【那他为什么选择君主立宪制,而不是理论上更先进的共和制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杨度的出身背景。】
【杨度出身於军人世家。】
【他的伯父官至总兵,相当於现代军区司令员级別。】
【在旧社会属於妥妥的官僚阶级,是既得利益者。】
【对於这类群体而言,大刀阔斧的改革会侵害到自身的利益。】
【所以,相较於彻底的改革,他们更倾向於循序渐进的改良。】
【君主立宪制相较於共和制,无疑显得更为温和。】
......
嬴政此时回想起此前天幕播放过的关於君主立宪制的內容。
君主立宪制,曾在拿破崙的故事中出现过。
嬴政有些理解杨度的选择。
若是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不但不用上断头台,而且依然衣食无忧,依旧能享受荣华富贵。
唯一需要做的,仅仅是將部分权力移交给国会而已。
最重要的是,原先的旧官僚阶层,比如杨度自己的家族,得以保留其地位与利益,就不会被清算。
......
【第二点是杨度在倭国留学,而倭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之后非常成功的国家。】
【並且华夏和倭国位置相近,文化同源。】
【底子比我们还薄的倭国,都能在实行君主立宪后迅速崛起,躋身列强之列。】
【这样的亲眼所见,让杨度更加坚信,君主立宪制对於华夏来说,同样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