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林冲
呼。
曹正吹了吹火摺子,点燃篝火堆后,迅速再添上一把细小的枯枝,乾草碎。
不消片刻。
木柴烧得里啪啦作响。
从青州一路策马疾驰,驶入沧州。
李吉有一种从好歹算是拥有正常秩序的世界,一下子撞入王朝末年大乱世的错觉。
因为沧州的匪盗实在是太多。
不仅是草寇,不时还能看到流窜过来的官兵,行凶作恶。
光是劫道的流寇就打散了两批。
另外也能够看到剃光头,只在两边留下小辫的契丹人。
辽国的审美很是奇特。
他们会在前额留一圈稀疏的刘海,围成类似“地中海”模样,然后把小辫结成髮髻垂在脑后。
偶尔一些错身而过的商队之中,李吉他们也有看到佩戴耳钉的辽国贵族。
当然,关於契丹人的这种髮型李吉也能理解。
一方面是马背上的民族,所形成的歷史习惯。
另一方面想必是为了游牧,渔猎更加方便,有利於生存。
这些不是重点,真正的关键是一一李吉与操刀鬼曹正是朝著沧州腹部的方位行路。
却依旧不时能看到往来辽国的商队。
打听一问。
这些人是去往一个叫任丘城的地方。
沧州的位置东临渤海。
南接山东。
西边则是大名府一带。
而偏北方向的一座城池,就叫做任丘,此地乃是宋辽之间门户之一。
政策相对宽鬆,两国之间,小规模交战不断,同样也在做生意。
任丘城就是这个贸易的点。
关於此城,早在宋国赵光义时期杨六郎就驻守过这道门户。
当然比起杨六郎曾经把守过的铁遂城,三雄关,雄州瓦桥关、霸州益津关、淤口等关隘,相对而言,此地却是没有特別能拿出手,打过大仗的名头。
另外。
沧州的面积大得出奇。
与李吉原本的时空不同。
眼下的沧州离汴梁有足足两千余里,
换句话说,面积比李吉前世见过的沧州大出一倍不止。
从青州入沧州,赤血马跑了一百六七十余里地。
赤血马倒没什么大碍,可曹正膀下坐骑,口吐白沫险些死掉。
两个大男人共乘一骑也不方便。
只能暂且歇息,明日入城再做打算。
这会儿。
曹正卸下头盔,坐在火堆旁取暖。
李吉则是躺在一块光禿的大石头上,眼望星空,嘴角还叼著一截草根。
眼下正值秋季转入冬季,又是夜间,冷风如刀。
火光外则是一片怪石鳞的荒林野地。
大风吹起晚间的雾气。
火光在风中不住跳跃,把曹正的影子拉扯成各种形状。
“你师父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躺在石头上,翘著二郎腿,百无聊赖的李吉隨口问道。
闻听此言,曹正则是没有任何犹豫地说:“我师父本事十足,是一等一的磊落好汉,
亦是一个武痴。为人直率,教导我时没有丝毫保留,只是我天资愚钝,这些年一直也没跨入內气关卡,实在愧对恩师。”
“哦,这样啊。”
李吉嘬了嘬茅草根,口中甜丝丝的。
他心思一时间却是不禁有几分远飘,只因李吉想起了前事。
要论水滸书中,李吉印象最为深刻的人,一共有三个。
分別是鲁智深,武松,以及林冲。
原因倒也简单。
只有这三位好汉的故事是写入课本。
而三人中李吉最感兴趣的就是林冲。
为何如此?
那几年有一部电影叫做一一英雄本色。
萤屏上王祖贤所扮演的林娘子实在是太漂亮,温婉嫻静中带著一丝嫵媚妖嬈。
长发褐眼,白肤胜雪,光是这些也就罢了,关键是那一股风华气韵,能够直接击穿心灵。
好似一颗温热泉水组成的拳头,一下子砸在少年稚嫩的心尖。
也就是那个时候。
李吉开始琢磨起一个事情,那就是林冲休妻。
如此美人,他也捨得?
我要是那林冲早早一刀死高,把高衙內大卸八块。
后来李吉翻看一些閒书,其中就有金圣叹评水滸,“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林冲,毒人也,太狠。”
少年时,李吉也是这般看法,对於林冲负面评价极大。
后来步入社会被捶打一番倒是有了不同观点。
其一,正所谓一一君子眼中君子,小人眼里看小人。
金圣叹此言,不过是为了彰显自己。
金圣叹评林冲,称讚“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其实这几个字送给武二郎还差不多。
林冲性情复杂多样,既有鲁莽率性一面,也有隱忍懦弱一面,但绝不是狠人,毒人。
金圣叹一番言论,想表达的不过是一一自己把书读进去了,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与眾不同。
而最过分的事情是水滸成书之后。
金圣叹为了让自己的评价在外人看来更为妥帖,竟擅自改动古版的一些內容。
说白了此为邀名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