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要想开店,高桥一个人肯定是不够的。
眼下,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放在“鲜鱼箱”生意上。
相比起从零开始打造一家餐厅,前者眼下更稳定,也更具持续性。
而且高桥不是没想过,哪怕是餐饮这条路,也不必一开始就衝著开店去。
高桥打开电脑,思考一番后,在文本文件上敲下了几个大字:
“会社供餐试验计划”
首先在渔业会社內部试水,目標受眾明確——会社员工。
既然想做中餐,就必须和当地常见的便当、拉麵、盖饭区分开来。
“什么样的菜,会受欢迎?”
他列起清单。
早餐可以有油条、糕、胡辣汤、豆腐脑、灌饼、热乾麵等等。
午餐,西红柿炒蛋、麻婆豆腐、地三鲜、各种炒蔬菜、煎饺、水煎包、回锅肉、炒麵、包子等等。
高桥盘点了一番,有太多太多了。
他下意识舔了舔嘴唇,肚子都有点饿了。
不过理智很快回归。
还是从午饭做起吧,早饭相对要麻烦一些。
毕竟,人不能一口吃成胖子,要一步步来。
如果成了,不只是月之汐这一家。
瀨户內附近还有五六家中小渔业会社,只要味道做得好且具有差异化,谁会拒绝一个稳定、便捷、新潮的供餐服务?
高桥把供餐菜单规划到一半,忽然放下了滑鼠,皱起了眉头。
“问题还是回到了人手上。”
如果招日本厨子的话,太牛逼的人高桥请不起,日本的人工贵得离谱。
不仅工资贵,而且许多本地厨师对中餐不感兴趣,甚至连中餐锅具的手感都不適应。就算愿意来,也未必肯听他这个“素人”的指挥。
那退而求其次,找一个学徒级別的人呢?
日本本地学徒的成长周期太长,且对中餐系统认知有限,也不太行。
思来想去,最理想的还是——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最好是中国人,且有一定的烹飪经验就行。”
“这边做的都是一些家常菜,招这样的人进来,培训起来也容易得多。”
事实上,这时期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打工的中国人还真不少。
泡沫经济破裂前,也就是大概八几年的时候,中国人来到日本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捡钱。
隨便去一个什么餐馆或者是便利店打工,一天的工资可能就抵得上他们在国內上一年的班。
这就是这个时期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的实力。
不过,话虽如此。
在大三岛这种地方,除了日本土著,就是一些从东南亚来的打工仔。
哪里能找到会做饭、而且还愿意来高桥这里打工的中国人呢?
高桥盯著笔记本发呆——直到他的目光,扫到了桌角处贴著的一张便签纸。
那是钓鱼比赛结束后,他和林凯钦交换联繫方式时隨手写的。
高桥猛地一拍大腿。
“对了,林凯钦!”
比赛那天他就注意到了,林凯钦参赛的时候,他们是有团队的,里面大部分都是台湾人。
高桥觉得,不管他的社交圈子里全是台湾人,还是说有大陆人,双方都同宗同源,语言饮食习惯都接近。
稍微培训一下,说不定就比请当地厨师靠谱的多。
说干就干,高桥立马拨通了林凯钦的电话。
“餵?林先生?”
“你是哪位?”对面传来疑惑的声音。
“我是高桥啊,高桥慎一郎。”
“哦~~~是高桥桑啊。”
“你每次一说普通话,每次我都以为是俱乐部里大陆那边的朋友呢。”电话那头传来了林凯钦哈哈的笑声。
这也不怪林凯钦,毕竟高桥前世本来就是中国人,说的中文自然是標准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