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运行稳定步入正轨后,林羽在陆擎宇的陪同下,缓缓踱步走向旁边一同建成的制氘工厂。刚踏入工厂,金属质感的气息扑面而来,机器的轰鸣声如同一曲激昂的工业乐章,与工人们有条不紊的操作声交织在一起。各种复杂而精密的设备有序排列,仿佛是一支严阵以待的科技军团。林羽目光敏锐而专注,犹如一位严谨的检阅官,仔细审视著每一道生產工序。他时而微微皱眉,思考著工艺的细节;时而轻轻点头,对精湛的技术表示认可。並不时向陆擎宇询问一些细节问题,深入了解工厂的生產情况。从原材料的投入到氘的最终產出,每一个环节都彰显著科技的力量与团队的智慧。林羽深知,这看似普通的制氘工厂,实则是整个能源產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稳定运行对於核聚变能源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就如同人体的心臟,源源不断地为整个能源体系输送著关键的“血液”。
结束对制氘工厂的视察,林羽乘车返回航天控制中心。车辆缓缓停下,林羽刚推开车门迈出脚步,他的星智ai眼镜便適时发出提示音,显示有来电。林羽微微点头示意接通,瞬间,宋雨涛院士那熟悉的全息影像清晰地显示在他面前。宋雨涛院士面带微笑,眼神中满是欣慰与祝贺之意,热情地说道:“林羽啊,我可是第一时间就来恭喜你们羽林集团的首座核聚变电站成功运行了!这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林羽谦逊地回应道:“宋院士过奖了,这离不开眾多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每一位参与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只是起到了一点组织协调的作用。”宋雨涛院士又关切地询问了林羽关於后续的发展计划,林羽简要阐述了一些关於进一步优化电站性能、扩大能源供应范围等初步设想,从提高发电效率的新技术应用,到將清洁电能输送到更广泛地区的电网规划,都一一提及。二人交流片刻后,宋雨涛院士才满意地告辞。
林羽刚准备朝控制中心走去,星智ai眼镜再次响起,又一个电话接入。吴怀远院士的全息影像隨即浮现出来。吴怀远院士同样满脸笑容,那笑容中饱含著对后辈的鼓励与讚赏。他首先恭喜了羽林集团核聚变电站项目的成功,话语中充满了对林羽团队的肯定与讚赏:“林羽,你们这次干得太漂亮了!这不仅是羽林集团的荣耀,更是我国民营企业在能源领域的重大突破!”接著,吴怀远院士话锋一转,提及到如今国家天河基地与羽林集团氦 - 3基地之间已经有轨道相连,希望能派遣两名人员前往氦 - 3基地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基地的运作情况,以便为后续两个基地的合作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林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毕竟两个基地本就有著共同推动月球探索与能源开发的目標,这种交流与合作无疑將加速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
此时,林羽正好走进控制中心,一眼便看到了李明塬。他快步走上前,將吴怀远院士的请求告知李明塬,並让他儘快转达给远在月球氦 - 3基地的2號机器人。李明塬迅速点头,眼中透露出干练与果断,立刻著手安排相关事宜。
在第二天,羽林集团氦 - 3基地內,2號机器人带著3號和4號机器人仔细检查了即將出发的运输车。它们用精密的仪器对运输车的每一个部件进行检测,从动力系统到通信设备,从生命维持系统到防护外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角落。3號机器人一边检测,一边嘴里还念叨著:“这次任务可重要啦,一定要確保万无一失,可不能给咱们基地丟脸。”4號机器人则专注地操作著检测仪器,不时回应3號:“放心吧,有咱们仔细检查,肯定没问题。”经过一番细致检查,確认没有任何问题后,3號机器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表示要驾驶运输车前往天河基地迎接客人。它兴奋地说道:“我去我去,保证把客人安全、准时地接回来!”
大约两个小时后,在月球那崎嶇而又充满神秘的表面上,一辆运输车沿著蓝灰色的轨道飞速行驶而来。天河基地指令长程昭明和载荷专家沈启曜身穿太空衣,透过车窗看著沿途奇特的月面风景,那连绵起伏的环形山,广袤无垠的月海,仿佛是宇宙谱写的壮丽诗篇。程昭明心中不禁感慨:“每次看到这月面景色,都觉得人类的探索之路真是充满了奇蹟与未知。”沈启曜也点头回应:“是啊,而且我们每一次的行动,都可能为人类揭开更多宇宙的奥秘。”还没等他们从这宇宙奇景中回过神来,运输车缓缓停下,羽林集团氦 - 3基地已然映入眼帘。眼前的基地充满了科幻色彩,巨大的建筑在月球的荒芜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兀,仿佛是从未来穿越而来的神秘堡垒,一下子吸引住了二人的目光。
2號机器人早已等候在一旁,见二人下车,便走上前来,用它那沉稳的电子音开始作介绍:“欢迎二位来到羽林集团氦 - 3基地。这里的核心区是整个基地的控制室以及氦 - 3分离提纯工厂,它就如同人类的大脑与心臟,掌控和维繫著基地的核心运作。旁边分別设有钢铁冶炼厂和氧气收集工厂。各个厂房之间通过特殊材质的管道连接,从太空俯瞰,整个基地呈现出独特的放射型布局,这样的设计有利於资源的高效传输与分配。”
介绍完毕,2號机器人带著他们走向氦 - 3基地控制室。来到安全门前,2號机器人提醒二人:“二位可以脱下太空衣,放在旁边专门的放置区。控制室內部已经按照人类生存需要,將各项参数调整到位,氧气含量也调至最舒適的比例。”程昭明和沈启曜二人互相看了一眼对方,眼中都流露出一丝惊喜与期待。在2號的帮助下,他们脱下了略显笨重的太空衣,瞬间感觉身体轻盈了许多。呼吸著控制室里新鲜而舒適的空气,二人舒展了一下身体,开始好奇地打量著这个空旷而又充满科技感的控制室。控制室內通体洁白,没有一丝杂色,上部中间透明,一眼望去,宇宙星空尽在眼里。
2號机器人走到控制室中间,抬起机械手臂在空中轻轻一划,立即出现了整个基地的全息影像。为了让程昭明和沈启曜能清楚地理解,2號机器人不得不使用声音控制著全息投影的显示。毕竟,平时它和基地智能核心的交流都是基於数据交换,那种方式比声音交流要快上无数倍。这个控制基地的智能核心正是太初最先分离出来的子体1號,它如同基地的隱形守护者,时刻监控和调节著基地的各项运行参数。2號机器人详细地讲解著基地的运作流程、各个系统的功能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从月球土壤的採集到氦 - 3的提取过程,从钢铁冶炼的创新工艺到氧气收集的高效方法,再到未来计划扩大生產规模和增加科研项目的设想,都一一阐述。程昭明和沈启曜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提出一些问题,2號机器人都一一耐心解答。讲解完毕,2號机器人带著二人走过连接通道,依次参观了氦 - 3分离提纯工厂、冶铁工厂以及制氧工厂。
在氦 - 3分离提纯工厂,巨大的设备有序运转,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从月球土壤中提取氦 - 3的过程犹如一场神奇的魔法,各种复杂的管道和仪器协同工作,將珍贵的氦 - 3从土壤中分离出来,提纯到极高的纯度。程昭明不禁感嘆:“这技术真是太先进了,每一个环节都如此精密。”沈启曜也点头赞同:“是啊,这背后得凝聚了多少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啊。”
在冶铁工厂,高温熔炉散发著炽热的光芒,矿石在其中被冶炼成优质的钢铁。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有条不紊地进行著各种操作,从进料到锻造,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误。2號机器人介绍道:“这里採用了最新的冶炼技术,不仅提高了钢铁的质量,还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程昭明和沈启曜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对羽林集团的科技实力又多了几分敬佩。
在制氧工厂,巨大的收集装置如同张开的巨口,源源不断地收集著氧气。通过特殊的技术,將从冶铁工厂中氧化铁分离出来的氧气,提纯並储存到巨大的罐体中。2號机器人说道:“这些氧气不仅满足基地自身的需求,还能为天河基地提供支持。”程昭明和沈启曜深刻地感受到了两个基地之间紧密的联繫和合作的重要性。
然而,由於羽林集团氦 - 3基地目前还没有人类常驻,相关生活设施尚未完善,缺少食物供应。因此,在完成参观后,程昭明和沈启曜在3號机器人的护送下,再次登上运输车,沿著轨道返回了天河基地。
一回到天河基地,程昭明和沈启曜便迫不及待地找到留守的航天飞行工程师陆望辰,兴奋地讲述著此次参观的所见所闻。从路上的月面风景到基地的布局设计和先进的生產技术,从智能核心的强大功能到未来的发展潜力,他们说得绘声绘色,陆望辰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讚嘆声。陆望辰感慨道:“看来我们两个基地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啊,有了这些先进技术的支持,我们在月球上的探索和开发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隨后,程昭明和沈启曜又將此次参观的详细情况整理成报告,迅速发往国家探月工程项目控制中心。这份报告不仅记录了羽林集团氦 - 3基地的实际情况,更为后续两个基地的深度合作以及国家在月球上的进一步探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犹如一座桥樑,连接著两个基地的未来,也为国家的航天事业铺就了更坚实的道路。国家可以根据这份报告,合理规划资源分配,制定更科学的发展战略,推动月球探索与能源开发事业向著更高的目標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