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所有答卷都评阅完毕后,再综合统计得出最终排名。
虽然殿试不像会试那样需要誊录,但同样实行糊名制度。
所以在最终拆封糊名前,谁也无法確定答卷的作者是谁。
即便是“会元必入一甲”的惯例,也要等到所有试卷评阅完毕、按评分排序后,才会在拆封糊名时將会元的答卷放在首位呈递给皇帝。
皇帝会根据答卷內容和个人考量,將会元安排在一甲中的某个位置。
待確定一甲其余两人后,阅卷官们再根据之前评定的“圈圈点点”排名填写金榜。
皇帝在瀏览確认无误,盖上天子宝印,便在可以宫门外张贴。
这意味著,虽然阅卷官们能通过评分影响进士们的排名,但最终决定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理论上,皇帝完全可以將阅卷官们认为最差的卷子点为状元。
若皇帝对阅卷官们的排名有异议,也可以隨心所欲地进行调整。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殿试本质上是皇帝亲自选拔人才的仪式,是皇权对科举取士的最终把控。
阅卷工作持续进行著。
严顥正专注地审阅著某张答卷,突然眼前一亮。
这位考生在论述“富国强兵”时,不仅系统性地指出了吏治、税赋、军备、土地、漕运五大弊政,更难得的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良建议。
行文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既有对歷代典章制度的深入剖析,又有对当下时弊的精准把握。
有些见解之深刻,连他这个当朝首辅都为之嘆服,说这是一位久歷宦海的老臣所写也不为过。
严顥心中一动,忽然想到一个人——陆临川。
想到此处,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毫不犹豫地在卷首画了个“○”,然后將其传给下一位阅卷官……
这份答卷很快在所有阅卷官手中走了一圈。
不出意料地,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给出了最高评价,画了“○”。
因为,这份答卷展现出的不仅是文采斐然,更是对国计民生的深刻理解,从整顿吏治的具体措施到改良税赋的可行方案,从强兵备战的务实建议到抑制土地兼併的巧妙设计,无不显示出作者卓越的见识与縝密的思维。
六部尚书中不乏实务经验丰富的能臣,如户部尚书李文远、兵部尚书周升,他们在审阅时都频频点头,对答卷中提出的漕运改革方案和军备整顿建议表示认可。
就连一向主张“无为而治”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守义,也不得不承认这份答卷確实切中时弊,所提建议既不过激也不保守,恰到好处。
阁中渐渐响起低声议论。
他们都很想知道,能写出这般文章的究竟是何方神圣?
莫非又是那位名动京城的四川会元?
但殿试规矩森严,在所有试卷评阅完毕前,谁也不能擅自拆封。
眾人只得按捺住好奇,继续埋首批阅……
殿试阅卷工作要持续两天。
期间的管理並不十分严格,阅卷官们仍保有相当的人身自由。
毕竟,这些朝廷重臣各自肩负著繁重的政务,阅卷之余还要回衙门处理公务。
若真將他们拘在东阁两天不理政务,只怕整个大虞的行政系统都要陷入瘫痪。
因此,殿试阅卷对这些大员们而言,其实是额外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