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现在才明白,陛下为何如此信重於你!”
“你才该来当这个户部尚书!”
陆临川见他已被完全说服,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张大人谬讚。”
“区区浅见,若能真正为国分忧,解朝廷燃眉之急,就已是万幸。”
其实,这种“借新还旧”、利用市场预期不断发债筹款的逻辑,某种程度上確实有点像庞氏骗局。
若被朝中那些居心叵测之辈揪出大做文章,无疑会成为反过来攻击国债政策的有力把柄,是个极大的潜在风险。
所以他才没有在《紓困筹国疏》里阐述这个“二级市场的预期引导作用”。
张淮正的困惑消解了不少,思路也活络起来,又问道:“若真可以如此……利用这市场看好来继续筹款。”
“那为何不先將这六百万两银子拿来賑灾、兴修水利呢?”
“这些措施效果立竿见影,能让百姓更快地、更直接地看到朝廷在努力缓解颓势,岂不是更能提振民心、稳固国本?”
“民心稳固了,市场自然看好,后续发债岂不更容易?”
陆临川微微一笑,心道这位老大人还是想得太简单了,於是耐心解释道:“张大人,此策虽好,但难处有二。”
“其一,賑灾、修水利固然是德政,但销巨大,六百万两看似不少,但很快便会耗尽,难以扭转颓势。”
“其二,也是最关键的,这些措施的受益者主要是穷苦老百姓,他们本就囊中羞涩,不是我们发行国债的对象。”
“国债价格的高低,是由那些有购买能力的富户对朝廷信用的预期决定的。”
“賑济灾民,短期內难以让这些人切身感受到朝廷的『实力提升』,也就很难立刻、有效地推高国债价格。”
“而编练新军则截然不同。”
“朝廷掌握了强大的武力,可以震慑四方宵小,平定內乱,抵御外侮。”
“古往今来,有什么比打贏几场大仗,更能让天下人看到朝廷的力量和希望?”
张淮正仔细咀嚼著陆临川的话。
虽在感情上更倾向於先賑灾救民,但理智上不得不承认,陆临川这番话鞭辟入里。
他思索良久,眼中终於重新焕发出神采与锐气,对著陆临川郑重地拱手道:“怀远今日所言,当真是拨云见日,让老朽茅塞顿开,拨云见日!”
“老夫这就亲笔上表,全力支持你的国债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