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临川喜道:“好,多谢子瑜兄鼎力相助。”
两人又就此聊了很多细节问题。
朝政大事相关的內容,可由上书房供稿来撰写,介绍国策,阐明利弊。
其他版块,除了话本小说暂时由《三国演义》连载撑起外,其余如诗词歌赋、乡野軼闻等部分,就暂时只能找好友、故旧文人约稿,等发行稳定后,就可以向民间徵集文稿。
至於发售方式,也可以参考后世报童的模式,雇些伶俐的少年沿街叫卖;还可以和勾栏瓦舍的说书人合作,让他们在说书开场或间隙时,必须宣讲一下当期杂誌上关於国债等国策的內容,否则就收回他们说《三国演义》的授权。
且由於要定期刊行,一月需印三期,为节省成本,用费时费工的雕版印刷就不现实了,可採用活字印刷;纸张也不必追求顶级,普通印书用纸即可……
陆临川毕竟是现代人穿越而来,知道很多关於发行杂誌的运作知识和一些提高影响力的“点子”。
而白景明又在做书局的生意,对印刷、发行、成本控制等环节也理解得很透彻。
两人交谈的进展极快,很快就把大致的框架和初期执行的细节敲定了。
最后,陆临川略带歉意地补充道:“这次我身份特殊,除了供稿之外,就不能再明面上和这杂誌有什么直接关联了。”
“所以一切明面上的事务,都要仰仗子瑜兄你独立担当。”
这其实有些不够厚道。
如果事有意外,子瑜兄就会被推出来背锅,下场肯定不会好。
白景明也明白其中风险,但他相信陆临川的为人,更相信皇帝的支持,点头道:“放心,我既应承了,就不会退缩。”
陆临川心中感佩,郑重拱手:“多谢子瑜兄担待。”
白景明回礼道:“怀远言重了,此乃义之所在。”
陆临川最后强调:“此事刻不容缓,不能等到京中舆论完全被流言裹挟,一边倒了,我们再出手。”
“所以要快,最好能在五月初就刊印出第一期。”
白景明想了想:“翰墨书局有现成的刊印机械和熟练工匠,首印量如不是特別大,加班加点,倒不是不可能完成。”
“主要是內容要儘快定稿,排版、刻字、印刷都需要时间,必须预留出足够的时间。”
陆临川点头:“这个请放心,我明日就召集人手分头撰写所需稿件。至於诗词駢散之类,或可以找一些名家的旧作,我这里也可以……嗯,提供一些新的。”
他想到自己脑中储备的诗词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