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方大人文章锦绣,名动士林。
其散文情真意切、晓畅通达,为世人所称道,属於可进语文教科书那种。
更难得的是,他出身安徽寒门,深知民间疾苦,不阿附权贵,不参与党爭,故在朝中虽清名素著,却备受排挤。
由其执笔,文章既能登大雅之堂,亦能入寻常百姓家。
眾人皆点头,对方文同的文名与人品,都是信服的。
陆临川继续道:“其二,国债发行、流通、偿还,涉及银钱巨万,关乎朝廷信义,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故,需即刻著手编修《公债发行条例》、《公债署则例》等律令规章,確立公债署之权责、运作规程、监督机制。”
“关乎根本,不容有失。”
他的目光转向身旁的张淮正:“此事千头万绪,且需老成持重、深諳朝廷法度、能镇住场面之人主持,非张部堂莫属。”
“请张大人费心,领衔编修诸项律令章程。”
张淮正面容肃然,亦起身拱手:“义不容辞。”
“老夫定当会同诸位熟諳律例的同僚,参酌古今,审慎擬定,务求章程严密,权责清晰,为国债发行立下稳固根基。”
他久歷宦海,主持过多次重大法规修订,此事交给他,眾人无不心服。
“好!”陆临川见眾人无异议,便布置具体任务,“时间紧迫。白氏翰墨书局承办的新报首期,定於五月初十发行。”
“今日已是四月廿七,所有用於刊载、阐明国策的稿件,无论主笔还是辅助,务必於五月初一前定稿,交付书局排版刻印。”
“方大人,此乃当务之急,有劳您与诸位负责撰稿的同僚辛苦赶工,务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若有不解之处,隨时可问我,我定当知无不言。”
方文同及几位被分配到撰稿任务的年轻官员如赵明德、柳通等齐声应诺:“请陆学士放心!”
陆临川又看向张淮正及几位年长些、明显更熟悉刑名律例和朝廷旧制的官员:“张部堂,编修律令章程亦是刻不容缓。”
“烦请您即刻带领诸位,以我提供的纲要为基础,参考歷代相关成例及本朝户部、工部旧档,结合国债实务所需,擬定初稿。”
“同样,若有疑问或需补充之处,隨时沟通。”
“理当如此。”张淮正沉声应道。
几位负责律令的官员也纷纷点头,开始低声交流起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