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行家,只翻看片刻,脸上就都露出了惊讶之色。
“老天爷,这是『手把銃』图纸,这製法都快失传了。”一个头髮白的老工匠李有田,指著其中一张惊呼道。
“还有这……构造图,这么详细?”
“这……这太全了!”
“包罗万象啊!”张二牛翻看著,也忍不住感嘆,“连前朝军中用过、后来失传的火门銃变种都有,大人,您这是把火器的『祖宗八代』都找齐了吧?”
陆临川看著工匠们沉浸其中,七嘴八舌地议论,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这些图纸,是他动用了內廷和兵部的资源,费尽心思才收集整理出来的,涵盖了从火器起源的早期手把銃,到本朝目前最先进的火门枪,以及各种类型的火炮图样。
可以说,將当前时代已知的火器技术脉络,儘可能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等眾人的惊嘆稍稍平息,陆临川才缓缓道出自己的真正目的:“这些图纸,是你们的基石。”
“本官要你们以这些为基础,研製出一种全新的火器。”
他环视眾人,清晰地说出了名字:“燧发枪。”
迎著工匠们茫然的目光,陆临川开始解释:“如今的单兵火銃,无论是单管的还是三眼的,都需点燃火绳。”
“遇风雨则难以击发,且引燃速度慢,目標明显,易被察觉。”
“而燧发枪不同。”
他拿起一张空白的纸,用笔简单勾勒:“它的核心,在於『燧石』和『扳机』联动。”
“扣动扳机时,击锤夹持的燧石快速撞击铁砧,產生火星,直接引燃药锅里的引火药,进而引燃銃管內的发射药。”
“省去了火绳,不再惧怕风雨,隱蔽性更强,击发速度也能大大提高。”
工匠们听得入神,但更多的是困惑和难以置信。
王铁柱盯著陆临川画的简单示意图,眉头紧锁:“大人,您说的这燧石打火,道理小的们懂一点,民间火镰打火也是这个理儿。”
“可要把这道理变成能用在銃上、还得打得快打得准、结实耐用的机括……这……这也太难了!”
陆临川点点头。
在他所知的另一个时空,华夏大地的火器发展曾一度领先,使得火门枪技术传至西方。
西方人后来居上,发明了更可靠的火绳枪,隨后又发展出转轮打火枪,最终进入燧发枪时代。
然而,当火绳枪通过葡萄牙人传回中国时,由於当时满清统治者的闭关锁国和弱民政策,导致更为先进的转轮打火枪和燧发枪未能大规模传入和推广,仅作为贡品深藏宫廷,沦为玩物。
这使得华夏在近代火器发展上远远落后於西方列强,成为百年国耻的重要根源之一。
如今,这个时空的大虞朝,科技水平大致相当於明朝前期,火器主流还停留在火门枪阶段,火绳枪技术也刚刚起步不久。
陆临川深知歷史教训,决定步子迈大一点,直接让工匠们攻关燧发枪,试图抢占先机。
他当然知道其中的难度。
燧发枪涉及精密的机械联动,特別是扳机击髮结构和击锤弹簧。
在这个几乎纯靠手工打造、钢铁冶炼和精密加工技术都相对落后的时代,每一道工序都是巨大的挑战。
“难,自然是难的。”陆临川坦然道,“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本官相信你们的本事,也相信『勤能补拙』四个字的分量。”
“这不是让你们凭空想像,图纸上这些已有的技术,就是你们的起点。”
“本官也会为你们提供思路和方向,你们只管沉下心来,实心用事。”
“材料、工具、人手,只要需要,本官会尽力供给。”
“一年不成,就两年;两年不成,就三年!”
“只要持之以恆,总有成功之日。”
“当然,本官也非不切实际之人。”
“若某些技术节点实在无法攻克,比如那个弹簧,確实要求极高,我们也可以考虑寻找替代方案。”
“比如,用其他结构代替弹簧提供击锤的动力,或者暂时简化某些结构,先保证核心功能可用。”
“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不能还没开始,就被困难嚇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