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教育与財政
科举,究其实质,是以儒家思想为纲,遵循特定规则进行人才择的制度,
比如在唐朝,科举以诗赋来评定考生水平的高低;到了宋朝,主要考察策论;而元、明、清时期,则採用八股格式的四书五经策论。
不过,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以考试为核心却怎么也没变。
徐煒对科举制度承载的儒家思想底蕴並无反感,然而,对於科举的形式,他却持有异议。
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这一套繁复长的流程,不仅耗时费力,更是费钱,让科举成为有钱人的天下。
况且,八股文的模式在当下工业化浪潮汹涌的时代背景下,已显得格格不入。
“魏国渴求的人才,需兼具洞察国际风云变幻之能,熟稳工业发展之道,更要深谱治民理政之术。”
徐煒神情从容,缓缓道来:“但八股文的范畴,显然无法孕育出此类人才。”
“大王推行的职位自选之策,堪称匠心独运。”
“然而,臣以为其存在一要害弊端。”曾柏恭敬拱手,直言关键所在:
“官途耗时太漫长,於魏国不利。”
“以考录升迁为例,从九品官进阶至七品官,需跨越六重阶梯。即便考评皆为上优,且以三年为一升迁周期,亦需十八年之久。
?
“若欲晋升至知府(正五品),则需耗费三十年光阴。”
“至於行省、九衙乃至內阁等更高层级”
曾柏不禁胃然长嘆,“九品十八阶,若每阶皆评优,至少需五十四年方能登顶。”
“於官场之中,若无外力援引实现破格擢升,多数人恐將终生徘徊於府县之位。”
“反之,唯有凭藉强大人脉,方能扶摇直上,於盛年之际路身內阁、九衙。”
“到时候朝野遍地都是结党营私,內耗堪称恐怖。”
如此规则,一来人多官少,容易引发激烈竞爭,使得党爭纷起,对魏国发展形成肘。
二来,职位稀缺之下,背景权重超越个人才能,届时庸碌之辈破格提拔,才能之人苦苦转迁。
“这確实是一大难题!”徐煒深思之后,深觉曾柏所言在理。
这便如同唐宋时期,科举科目繁多,明经、明算等科目与进士科並立,然进士科却能一枝独秀,独领风骚数百年。
恰似后世设有选调生、国考、省考之区別。
究其根源,资源有限而竞爭激烈,过度竞爭易滋生矛盾,官员忙於內斗,政务难免荒废。
故而,人为营造职位稀缺性,实乃歷史演进与社会现实之必然抉择。
显然,徐煒无意逆此规律。
见魏王从諫如流,曾柏如释重负,赶忙建言:“不妨推行统一考录,而后依序分配职位。”
“依名次高低授予相应官衔,名次优者授以高位,次者授以低位。”
这跟科举没两样。
徐煒却摇头否定:“吏员数量庞大而官员编制有限,如此操作,每科录取人数恐呈膨胀之势。”
“既徒耗资源,又浪费时间。”
“不过,可將考选体系细分为两类。”
徐煒略作思考,就提出分级考选之构想:
將科举划分为国考与省考。
即,藉由国考选拔官员,省考遂选吏员。
鑑於官员职位稀缺,国考每科录取人数控制在数十人,甚至十几人,这些者將作为储备官员,直接授予七品官职。
省考录取人数则在三五百人上下,授予从九品官衔,充任各乡吏员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