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辆车,两个马夫,先用三天!”管事熟练地讲好价钱,隨即付了钱。
坐上马车,卢易之把玩著手中的银圆,看著上面的龙纹以及“魏”字,忍不住感嘆:“样式倒是精美,跟鹰洋差不多,可惜上面有个『魏”字,在大清怕是流通不了!”
虽说大清大部分地区仍在使用银两,但沿海地区早已接受银元,甚至用於日常交易,官府也接受用银元纳税。
第一次鸦片战爭时,清政府的赔款就用到了银元。
对於大清广的地域来说,银元一直供不应求,可朝廷却不发行银元,导致各国货幣在民间广泛流通。
“这就是魏国的高明之处了!”管事低声说道:“他们的货幣同样不够用,如今在汶莱、越南、暹罗等国也在流通,如果大清也使用的话,那数量之多,简直能嚇死人!”
“哈哈哈,倒也是!”卢易之笑著点头表示赞同。
马车在道路上平稳行驶,靠右侧通行,与从左侧驶来的车辆並行不悖,毫无堵塞、衝突之象。
行人也都靠在道路两边,走在专门的人行道上,大大降低了车祸发生的机率。
这一切让卢易之喷喷称奇:“这魏国,治理得倒是井井有条,不像是个蛮荒小国,怪不得能在南洋闯出一番事业!”
如此一对比,太平天国就像个空有朝代架子的草台班子,而魏国这样的才像是真正造反打天下的。
没错,在卢易之等眾多世家大族眼中,魏国虽脱离了太平天国,但身上的造反派印记依旧清晰可见。
“哟,夫子庙!”看到孔庙时,卢易之不禁惊嘆,“这些短毛跟长毛果然不一样,竟然也推行教化之道!”
他赶忙整理了一下衣服,郑重其事地下了马车,准备进入孔庙参拜。
结果刚跨过门槛,还没来得及瞻仰孔夫子的圣像,耳边就传来一阵朗朗读书声。他眯起眼睛,
侧身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您是从大清来的吧?”一位接孩子的妇女看了看卢易之的辫子,忍不住嘀咕道:
“怎么像个娘们似的,还留著辫子。我跟你说,在南洋留辫子容易得瘟疫,还容易生跳蚤。前不久,有个人一直留著辫子,结果得了疤疾死了————.”
卢易之脸色有些难看,只能勉强应付著,然后凑过去,窥探到孩童们读书的场景。
看到那一本本《论语》,他心里稍感宽慰“不曾想,在这偏远之地,也能听到圣人之言,真是不虚此行啊!”
他转而对刚才的妇女说道:“大姐,在这读书得多少钱?”
“学费倒不多,一年一块钱。就是有一点不好,年满6岁的男孩就得送来读书,不来的话还得罚钱,还得接送,忒麻烦了·
我跟你说,我家的饭还在锅里热著呢,就得赶忙过来接他回家。这小祖宗还不等人,来迟一会儿就哭闹,弄得我像个后娘似的—“
卢易之听得哭笑不得。
心中感慨,如此推行教化之道,魏国確实有心了,魏王是个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