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朕是皇帝,允你做这个丞相你才是丞相
次日,奉天殿。
朱元璋叫大起,群臣们天不亮便要上朝,这当真是一种折磨。
勤政的皇帝就有这点不好,手下的大臣们累的跟孙子似的,皇帝起了表率作用,他们只能表现的更加卖力,所以天不亮就都聚齐了。
胡惟庸和李善长围在一起商討著,杨宪和多日不见的刘基在畅谈,李贞今日也是早早的来了。
本来朝堂上还挺热闹,直到胡翊的到来,突然鸦雀无声..—·
归德府案过去还没多久,也正是因为胡翊洞察此事,牵连出了这场杀戮,最后多达数万人被诛。
他是此案最大的助力,监斩之日文隨太子主刑,这在百官们的眼里便如同杀神一般,现在大家私底下都称他作“活阎王”。
自然而然的,活阎王上了朝,谁看见他心里不发忧?
文武们一静,站在最前的李善长他们察觉到异样,也观望过来。
一看到是胡翊,李善长眉头一皱,微眯起双眼,也显得很沉重。
须知,东宫之人除非有別的官职在身,日常是不上早朝的。
这位爷每次上朝来,基本都有大事发生。
第一次死了凌说,第二次死了好些个御史。
他上一次朝最少都要死几个人,谁看到他也没了笑脸,李善长自然就忌惮起来了。
胡惟庸也朝这边扫了一眼,不知胡翊今日又要奏陈什么大事,杨宪他们这一帮则是各自归位,也不再交谈了,就大家各扫门前雪,静候著陛下上朝。
胡翊成功把氛围变得冷清,隨之走到李贞身后站下。
有了姑父在这儿站著,他心里多少能踏实些,毕竟今日要议的事可大著呢,
就他一个人的话,还真怕支撑不住。
不久后,朱元璋便坐在了朝堂上。
山呼过后,朱元璋看著桌案上的一堆奏摺,连理都没有理。
他先看了一眼胡翊,然后弹嗽一声,开口问道:
“今日可有朝议?”
李善长正要上前,却被胡翊抢了先:
“臣有本!”
朱元璋便顺势开口道:
“奏来。”
胡翊出列,怀抱著板奏事说道:
“臣谨代表东宫詹事府向陛下建言献策,如今大明开国近一年,新朝该有新气象,陛下先前命人铸造洪武通宝发行於世,臣便想上本谈一谈大明钱事革新之策。”
胡翊说罢,便將写好的奏本呈上去,朱標立即接过来,递到朱元璋手中。
朱元璋先扫了一眼奏章,看到陈奏並无问题,就开口说道:
“这本所奏,兹事体大,朕令太子诵读,群臣们一起朝议。”
朱標便接过奏本,假装先看上一遍,然后开始缓慢诵读起来。
做戏就要做全套,朱標读著奏章,时而卡壳,好像真的对胡翊的上奏完全不知情一样。
当读到钱事革新的具体內容时,果然朝堂上这些臣子们,尤以浙东文官们听得是咬牙切齿,反应最大。
朱元璋目光扫视下去,武勛们多半是半懵半懂,对钱事革新反而反应不大。
文官当中有一些人,甚至开始气的直哆嗦,脸都白了。
他这时候不免担心的了胡翊一眼,心里也为这个女婿忧心起来。
那帮文官们跃跃欲试,等到太子终於將奏本读完后,立即便有数人站出来高喊道:
“启陛下,臣有本奏!”
“臣也有本!”
一时间,朝堂上的声音变多了,就连六部之中的几位尚书,都站出来了。
朱元璋看在眼里,这些人要说话,不叫他们说是不行的。
但现在不能叫他们开口,文臣们表现的这样义愤填膺,就要拉援军过来助势他便点名淮西集团的人来问此事,而且不是直接问李善长,倒把这个话题拋给了胡惟庸。
“胡卿,你看駙马所奏之事,如何啊?”
胡惟庸战战兢兢的出列,一边是亲侄子,一边是顶头上司。
胡翊奏的这一本,摆明了是在削弱官员们的利益,以后禁止官员们用实物抵税,定下宝钞、银两、铜钱和实物四类並举之法,官员们再想要跟士绅们串通,
把持金银囤积、低价购粮交税就不可能了。
何况还要拿手里的银子去换宝钞,拿一堆银子换几张纸回来,谁知道这些纸钞能不能立得住?
胡惟庸这下可就犯了难。
他不想与朝堂上的官员对著干,尤其是已方阵营之人,更加不想得罪。
可是皇帝点了他的名,胡翊又是亲侄子,这能不帮吗?
况且皇帝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要他这个做叔父的过来站队帮侄子。
胡惟庸便要开口站胡翊。
可就在他要开口之际,李善长却主动站出来,躬身启奏道:
“陛下,臣以为胡惟庸与駙马乃是亲眷,叫他开口,恐有帮亲之嫌,就怕朝堂上不服啊。”
有李相站出解围,胡惟庸总算鬆了一口气。
朱元璋却是皱起眉头来。
他看向李善长,有那么一瞬,怒火已经烧到了眉心,差一点就要发脾气。
但他不能落人口舌,摆明自己偏胡翊的立场,只得点起头来:
“李相这话倒也对,那就叫胡卿退下,李相来说说吧。”
李善长立即开口道:
“陛下,駙马这本奏的极好,其中提到我大明的钱事需要革新,依著老臣来看,的確是如此的。”
李善长先说好话,然后立即便把话锋一转道:
“只是此事干係重大,駙马陈奏也该交由中书省与六部商討合议才是。”
李善长话音刚落,杨宪立即也出来说道:
“駙马毕竟是东宫属臣,臣以为,李相之言甚为妥当,尤其该叫户部官员们仔细考量,他们掌管天下钱粮之事,必定可以给到陛下一个满意的答覆。”
朱元璋在心里冷笑看,今日可真是少见,淮西竟和浙东穿一条裤子。
他立即把自光又投向胡翊,胡翊只得又站出来开口道:
“李相、杨中丞,今日朝堂上来的大臣就挺齐,当著陛下的面还有何不能商议的?”
胡翊存心逼著他们给答案,直接把话说死道:
“细枝末节才要六部合议商討,此事成与不成,按著大明国情,几句话便可以商定,不如就趁现在把事情议出来吧。”
胡翊心里也清楚,李善长他们把这事接过去,那就真没戏了。
他们可以在中书和六部拖上一年、两年,拖著拖著这事儿最后就没影了。
再不趁热打铁,这事只恐难成。
朱元璋显然对胡翊的发言很满意,也立即表示支持道:
“这话倒也对,今日先在朝堂上定夺,你们各自说来。”
皇帝都开口了,李善长也没咒可念,只得表达自己的立场说道:
“臣以为,白银和铜钱用著便极好,各交各的税已是常例,既是常例就不该变动了,祖宗们千百年来沿袭此法,必然是有原因的。”
李善长一开这口,华云龙也站出来附和道:
“臣是武將,粗鲁惯了,只知道手下士卒们立功之际,大都是赏银子和金子,纸钞和铜钱携带甚为不便,依照胡駙马此法,则有大量白银充入国库,以后对军中行赏不利,只恐影响军心士气,还请陛下圣裁。”
华云龙从军中影响说起,礼部尚书崔亮也出列陈奏道:
“官员们薪俸以禄米形式发放,交税却要以白银、铜钱、实物和宝钞四种按比例收成,实在过於繁杂,不便维持,还请陛下明鑑。”
总体来讲,淮西阵营反对的原因,多半是出於对宝钞的不信任,以及四法並举过於繁杂所带来的困扰,因此而抗拒。
朱元璋问罢了李善长,便又问杨宪。
杨宪如今的身份,李善长之下以他为尊,刘基退隱到幕后,他便是统领者,
自然是要维护浙东土绅利益的。
他一开口,便提起了元朝旧事:
“元廷祸乱我中华时,发行至正交钞,初时1贯钞可兑1两银,只不过十来年后,1贯钞只可兑二钱银子,至正交钞如今在我朝只能兑换三十文铜钱,依臣看来,大明宝钞更加不可开,陛下该当將至正交钞废除,只留下金银与铜钱流通,
依著唐朝旧例。”
这话音刚落,宋濂也站出来说道:
“臣以翰林学士身份启奏陛下,陛下既然定下遵唐礼旧制,恢復汉人衣冠,
就更该以唐制钱事为基,杨中丞所言极是,老臣请陛下纳諫。”
此刻吏部尚书滕毅也出来反对,吏部侍郎陈修也不同意。
这还算好的,淮西这边至少还给胡翊留面子。
毕竟大明开国功臣们主要以武勛为主,功臣们的由地无需向朝廷交税,朱元璋给了他们免税特权,因此反对声音还不激烈。
浙东文臣可就不一样了,后面大封功臣时,文官里面就封了刘基这一个。
他们可没有免税特权,背后又多是家族连襟、士绅地主,受影响是最大的。
朱元璋和胡翊就是为了他们这帮人制定的钱事革新,能不站起来狠狠反对吗?
刑部吴云、高见贤,浙东四文士之一的章溢都站出来反对,
通政司知事夏煜更是义愤填膺,手指著胡翊扣帽子道:
“纸钞易崩,此为共识,从南宋到元末,向来是如此,每到崩塌之时必定引的水深火热,黎民遭难,胡駙马竟献上此等祸国殃民之举策。”
夏煜立即把身子一转,跪地泣血道:
“臣请陛下做主,严惩駙马误国啊!”
夏煜这一声吼,那些言官们仿佛都找到了可以攻计胡翊的罪证,立即群起而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