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宗室供养爆雷,算帐算到朱元璋破防!
既然是算帐,胡翊就要先问清楚藩王宗室的爵禄数。
比如,亲王岁禄是一万石。
郡王为两千石。
镇国將军为一千石。
再往后,辅国將军、奉国將军分別为六百石和四百石。
胡翊知道这些,但他现在要假装自己不知道,再问朱標一遍。
毕竟这是皇帝刚定下的决策,还没传出去呢,你就知道了?
以朱元璋那份猜忌心,定然会忌惮於你。
有时候,知道的太多了未必是什么好事。
因为对胡翊的信任,他问了一遍,朱標也就对他说起了这个话题。
现在得知了这些数据,就可以开始算帐了。
胡翊並未明著讲,而是看向朱標,先问了他一句:
“殿下,我多嘴问一句,去年这一年,大明国库的岁入是多少?”
胡翊这个话题,问的其实有些敏感。
这个数字,一般是由户部核查匯总,递到皇帝和太子面前的。
这种关键数据,其实极少会让旁人知道,何况胡翊还不是中书六部的大臣。
不过,朱標还是信任这位姐夫的,既然他问了,也就低声告诉了他: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去年的岁入,还在匯总,大概半月后才能出来。
倒是前年的数字有准,单是洪武元年这一年,朝廷岁入约为1080万石。
岁入不多,乃至於大明多处受灾之际,捉襟见肘,加之爹又免了许多地方的役和赋税。”
胡翊暗暗听著这个数字,倒是比自己想像中的还要少许多。
朱標这时又道:
“去年这一年,估摸著岁入应该在1300万石左右。
因为姐夫提议搞钱事革新,爹虽未废止金银,却废止了元至正交钞等旧钱,导致金银收入增多了一点。
但也不过百万两银子,大概在今年,將钱事革新推行到整个大明之后,岁入中银两、宝钞的数额会更多一点吧。”
胡翊点了点头。
其实在张居正变法之前,大明一直都是收取实物税的,这样更加方便百姓们交税。
所以,並非单纯的以银两、贯钱来统计国库的岁入。
这个常用的单位,就是“石”。
后面实物收税有所降低,原因便在於朱元璋发行了洪武宝钞,有人开始以宝钞抵税。
不过,老朱原本的那个洪武宝钞崩的太快了,导致后面收赋税,他自己都不要那玩意儿。
到胡翊这里,钱事革新倒是解决了这一大弊病。
话扯到这里就有些远了。
问明了大明国库岁入,按如今一石粮食大约一两银子的价格折算下来,大明今年的岁入差不多就是1300万两。
胡翊便开口又问起来道:
“前几日,硕妃娘娘又生了朱杞,岳丈膝下现在就有九个儿子了吧?”
朱標点著头道:
“是啊,九弟现在还没满月呢。”
不止磺妃娘娘生了,宫中还有其他娘娘们都挺著大肚子呢,就比如胡翊前不久刚刚得罪过的郭寧妃。
而老朱这辈子所有的儿子加起来,一共是25个。
胡翊也没按25个算,就给朱標按20个算。
他便估摸著,开口道:
“我想岳丈现在正值壮年,后宫的娘娘们也有几位怀著身孕,岳父將来单是生儿子,子嗣便不少於20个吧。”
这当然是一句好话了。
在古代,当你说別人生的儿子越多越好,这是用来恭维人的,別人听说自己多子多福,自然也是会高兴的。
但是,这个话更加適用於平辈之间提及。
胡翊是女婿,天然比朱元璋低一辈,他说这话其实不老合適。
朱標也纳闷儿,姐夫给爹算子嗣干啥?
就在胡翊的下一句话脱口而出时,他就明白了。
胡翊开口便道:
“殿下將来是要承继陛下大位的人,我就不把殿下算在內了,就算岳丈除此之外还有二十个儿子。
这二十个儿子封亲王,岁禄一万石,那这一年便要支出二十万石,也就是二十万两。
每个亲王,按养育十子计算。
嫡长子承袭亲王爵位,其余九个庶子封郡王。
那么到了第二代,大明就有二十位亲王、一百八十位郡王。
这些宗室们,每年的岁禄支出便达到了五十六万石。
到第三代人时,大明有二十位亲王,一百八十位郡王,一千六百二十位镇国將军。
镇国將军的岁禄为一千石,养这第三代宗室,一年的支出便为二百一十八万石。”
胡翊刚开始算帐时,朱標还没放在心上,觉得支出不多。
算到第二代,也还觉得这点岁禄,大明还是养得起宗室的。
直到胡翊算到第三代时,这个滚雪球一般的数字,立即惊得他愣了三愣!
朱標“腾”一下就从马车里站了起来,因为站起来时过於突然,导致整个马车突然一晃,把驾车的小吏都给嚇得不轻。
胡翊只给他算了三代。
显然,朱標已经意识到了这个事情的恐怖之处!
“姐——姐夫,你问了这么多,原来是要提醒我这些。”
朱標心下觉得震惊的同时,也已明白了姐夫的一番苦心。
他確实没有想过这些,別说是他了,就连朱元璋、马皇后、李贞这些人都未想到这一层。
到第三代,养宗室的费,就相当於大明国库岁入的五分之一了!
那第四代又是多少?
第五代又是多少?
朱標越是往后想,越发觉得脊背发凉,整个人都为之一颤。
他立即拉起胡翊的衣袖,有几分惊慌求救的意思在里面,面色焦急地喊他道:
“姐夫,等下进宫,我就在爹面前提及此事,你把这个帐再给爹算一遍。
我就怕这个决策一旦推行下去,大明就要亡国啊!”
朱標是真急了。
他现在看著这个姐夫,越发觉得神奇。
在朱標的眼中,这个姐夫真就是上天派下来帮助自己的!
先有他反对禁止金银,开了大明钱事革新,稳定了物价和大明的財政。
现在又提及此处,將一项极有可能导致大明亡国的大事,当著面给拎了出来。
这何止是在帮爹、帮自己啊?
这分明是在挽救大明啊!
一想到此处,朱標更是对这位姐夫佩服的五体投地,因而显得更加激动万分。
朱標要叫胡翊进宫,二人一起在朱元璋面前挑明此事,將这个养藩王宗室的决策重新擬订。
其实,在跟朱標算了一遍帐之后,这事就已经解决一半了。
接下来,朱標自己就会进宫,去和他老子算帐。
胡翊去不去都没什么打紧的。
但你朱元璋不是爱民吗?
底层出身的皇帝,对於底层百姓还有一些怜悯,所以洪武初年的赋税仅仅收到了三十分之一。
这確实是个轻薄税的典范了,收的极低。
胡翊还是想去一趟,换个方式,再给朱元璋加深印象。
他不想只是劝阻这件事情,而是要叫朱元璋有一个整体性的意识,以后不要凡事想一出是一出,一拍脑门子就做决定。
二人便回到华盖殿来交旨。
朱元璋沉著一张脸,坐在御案上,现在真是想杀了杨宪的心都有。
他正在给杨宪擦屁股。
起因是,杨宪下令把苏松地区的税赋增高,又叫手下人等穷尽手段去搜税。
他用的这些手段,实在是过於卑鄙无耻了,发动当地地痞作乱,上门威胁,竟然公然叫官府在背后支持。
杨宪如此做,税確实是收上来了,而且收的又多、又快、又好。
就在不久前,朱元璋甚至还亲自下令嘉奖他,赐给他了一块匾。
结果,因为“岁赋过其產半”,单是苏松一地,这几个月来便多了一万多逃户。
一万多逃户,换算下来就是三万多人。
苏松之地,產粮丰富,土地肥沃,却还有三万多人被逼的逃出家乡避祸。
这种事,就属於是光天化日之下,官逼民退的典范。
再进一步,只怕就要逼到官逼民反的地步了。
偏偏在之前,朱元璋又嘉奖了杨宪,还赐匾给他。
这下真是活生生打了自己的脸!
偏偏又要顾及自己皇帝的顏面,他还不能將此事声张出去。
杨宪把事情办砸了,挨骂的却是自己这个皇帝。
他竟然还对当地之事,一无所知。
若不是检校查出风声,朱元璋这个大明洪武帝,至今还不知道民间有这件事,更不知道苏松一地的百姓在指著他们老朱家的脊梁骨和祖坟骂娘。
老朱急著处置此事,因而,朱標和胡翊回来后,就在殿內站了许久,他也顾不上他们。
叫他下罪已詔认错,那是不可能的。
做了错事,谁愿意承认?
何况还是皇帝做了错事,要告诉天下百姓,自己做错了。
朱元璋今日顿感恼火。
好不容易才做出了批覆,他立即抬眸,看向儿子和女婿,开口问道:
“你们过府探看,李善长反应如何?”
朱標开口说道:
“爹,李相看到我和姐夫过去,如同久旱盼甘霖的农夫,对我们是毕恭毕敬的,说足了好话。
胡翊也应声道:
“李相今日殷勤的很,就跟变了个人似的。”
朱元璋听到这些匯报,心说还真就跟自己想的一样。
李善长这老东西,下了他的权,这比杀了他都要难受。
而从李善长的这些反应来看,朱元璋也知道,这老东西接下来绝对会用力扒拉杨宪。
定然会帮助自己,把杨宪斗倒。
歷史来到洪武三年,朱元璋这个皇帝也已经成长了不少。
他这个皇帝,极少会再亲自下场,去和大臣们撕逼。
拉一派、打一派。
用两派相互制衡的道理,也已经领会到了,甚至办得越来越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