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后,数字3d技术逐渐成熟,通过偏振光、主动快门等方式,实现高清晰度、低延迟的立体成像。
观眾自此能清晰感受到画面中物体的“层次感”和“纵深感”。
方元现在还记得,前世自己第一次看到《阿凡达》中悬浮山峰的感受。
仿佛下一秒就要从银幕中坠落,那种突破平面的震撼让他久久无法回神。
卡梅隆耗时多年研发的3d拍摄技术,让《阿凡达》成为首部將3d从“噱头”变为“核心体验”的电影。
远远超过提前上映的《地心歷险记》。
两者虽然都是3d电影,但存在明显区別。
首先技术的差距就不用说了。
《地心歷险记》更多是依靠后期3d合成画面,大量镜头刻意强调“物体衝出银幕”的视觉衝击。
虽然能带来瞬时惊喜,但难掩敘事与技术的割裂感。
而《阿凡达》的3d则完全服务於世界观构建,悬浮的哈利路亚山在层叠云雾中若隱若现,纳美人穿梭於发光植物间的身影有了明確的前后景深,就连潘多拉星球的尘埃都带著立体的漂浮感。
这种感受无法形容,只能亲自走进电影院去用自己的双眼见证。
就像现在,诸多影院负责人坐在3d放映厅,双眼瞬间便被《瞬息全宇宙》极致真实的3d效果吸引。
他们的瞳孔不自觉地放大,当银幕中出现无数个平行宇宙的“自己”並肩而立时,后排有人轻轻“啊”了一声。
那些重叠的身影层次分明,近景的髮丝根根清晰,远景的轮廓却带著恰到好处的朦朧,连空气里漂浮的尘埃都有了前后错落的轨跡。
有人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是不是產生了幻觉。
主人公大发神威掀起的飞溅碎石明明在银幕里,却让人觉得有几粒正擦著脸颊飞过,带著冰凉的触感。
这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魔力,让他们突然明白,真正的3d技术並不是一个劲炫耀全新的视觉衝击,而是让观眾忘记“这是3d”,只记得“这是真实”。
“方导!你一定要保证给我们院线足够的拷贝!”
两个小时转瞬即逝,还没等方元起身走上台,便被眾人团团围住。
他们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急切与期待,七嘴八舌询问著影片的排片细节和合作事宜。
有人递上名片,有人拉著他的手臂,纷纷表达著想要爭取更多放映场次和拷贝的强烈意愿。
还有人激动地挥舞著双手,恨不得当场就敲定所有关於影片上映的合作细节。
不过,方元现在可一点都不著急。
他微微笑著,道:“各位,关於《瞬息全宇宙》的合作,我希望我们首先达成一个共识。”
“方导,你说!”艾科赶忙回应。
此刻的他,和之前完全不同。
《瞬息全宇宙》这部3d影片,实在太过惊艷。
《地心歷险记》跟它完全没法比!
艾科眼中带著无比热烈的情绪。
他有一种预感。
方元这部《瞬息全宇宙》,或许有机会能超越卡梅隆的《铁达尼號》!
再加上3d电影票价通常比2d高20%-50%。
这得是多少钱?
至於好莱坞六大之前打的招呼……
滚一边去!
別打扰老子赚大钱!
不仅仅艾科,周围其余影院负责人,都是类似的想法。
他们盯著方元,好像生怕他跑掉。
而方元对此早有所料。
现在正是坐地起价的时候。
只听他淡淡道:“无论是谁,想要获得更多《瞬息全宇宙》的拷贝,必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