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將这个效应放大到宏观世界。
一开始,就像他们研究的东西一样,是微观的,微小的,虽然概念广为流传,但並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然而,不久前,网上突然爆出“穿越者”的消息。
毫无徵兆地,所有和“时空”“传送”沾边的研究成了眾人追捧的对象。
这听起来荒诞至极的事情,却极大地激发了公眾对“超常规科技”的兴趣。
他们的研究自然也进入了大眾的视野。
几乎一夜之间,投资机构纷纷主动找上门来。
那期间,莉娜的邮箱在48小时內涌入71封未读邮件,实验室帐户余额在七天內增长十倍。
“你们的研究,是不是和『空间传送”有关?”西装革履的男人坐在实验室里,眼晴发亮,“我们很感兴趣。”
“我们还没成功呢。”凯尔看著不断跳动的帐户数字,提醒道。
“不重要,现在投资人要的是『可能性”,不是结果。”
最疯狂的时候,某家想抢占“未来物流市场”的运输公司巨头甚至未经预约,直接派专机送来投资。
那段时间,他们频繁接到问询,甚至军方也派人前来,隱嗨地询问项目在军事应用方面的潜力。
然后,就在这几天,“修正理论”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在学术期刊和社交媒体同步爆发,风向骤变。
学术期刊上冒出十几篇文章,討论“科技发展是否存在隱形上限”,试图剖析这个全新的理论。
社交媒体上,有人整理了近百起“研究即將突破时突然失败”的案例。
从某量子计算机在关键数据生成时的突然宕机,到核聚变装置的莫名故障,每一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经过。
然后给出一个很暖昧的结论:“某些领域的突破障碍,或许不仅是技术问题。”
於是投资人的態度立刻变了。
第一封撤资邮件来自远空科技基金,隨邮件还附带了十二页厚厚的风险评估报告,里面详细罗列了各种潜在风险。
“考虑到修正理论提出的风险,我们不得不重新评估投资组合。”
接著,北极星资本通过视讯会议传达了撤资决定,屏幕里的投资人一脸歉意:“不是对你们没信心,但董事会要求规避『高修正风险”领域—“
短时间內连续发生的两次巨大转变,確实给他们的研究带来了一些麻烦。
不过,这些情况也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午休时,他们刷到《华尔街日报》的推送。
標题为《“修正恐慌”衝击科技投资》的文章中,详细列举了最近遭遇撤资的项目。
某核聚变初创公司失去主要投资人,军方暂停对“脑机接口武器化”的资助,甚至连nasa的某秘密项目都传出了预算削减的消息。
《科技巨头纷纷设立“修正风险对冲基金”》,报导中提到科技投资降温,风投纷纷转向“低风险”领域。
“现在所有人都在找藉口。”凯尔嘆气,“投资人怕风险,学术界怕失败,而『修正』成了最好的背锅侠。”